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明溪县党政军群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明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偏北,居将乐、泰宁二县之南,东界沙县、三明市,西接清流,宁化二县,南毗永安市,西北方与建宁县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1704.56平方公里,现全县总人口100706人。明、清时隶属汀州府。一九三三年五月归化县更名明溪县。明溪县境内山高路隘,林深苔滑,在国民党时期,交通闭塞,文化未兴,生产力低下,广大劳苦大众,过着苦难的生活。
一、党政军群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概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的进步青年就开始为“改良社会”而奋斗。一九二六年三月,在外地求学的闽西青年学生中,出现了共产党员谢秉琼等人组织的《汀雷》社,他们“唤起民众,参加革命”,“监视汀属政治,促进党务发展”。于是,打倒一切恶势力,推翻封建统治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明溪县的进步青年同汀属各县的进步青年一样,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
一九二七年三月,明溪就派了蔡焕瑛.张隆友、罗福钦等二十位青年骨干和积极分子参加闽西党组织在上杭创办的“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他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浅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马列主义教材,接受马列主义教育。这批经过培训的农运骨干,回明溪后,以秘密工农会进行党团的工作,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明溪就有党的活动。
一九二八年,明溪又有大批青年在共产党主办的“长汀省立第七中学”,“长汀新桥乡村师范”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当时明溪的青年邱文澜、叶鸿辉、黄诰(后脱党)、蔡福钦、罗自珍、刘永源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九年,红四军入闽后,对在长汀的明溪青年鼓舞很大,叶鸿辉,蔡福钦、罗自珍、张国华、曾兆兴等人加入红军队伍。这批明溪早期党员,有的在红军中任连长,有的任指导员。一九二九年十月五日,中共闽西特委给省委的报告《关于党务问题》一文中提到“特委现从四军中觅得了一个归化的同志,准即日派去归化”工作。可见,明溪籍的青年在长汀学校或红军中参加共产党组织是比较早的。
一九二九年夏明溪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归化城市小组”建立。从此,明溪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一九三0年春,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一次经过明溪县时,明溪党的活动更加活跃,在外地求学的部分党员和红军中的明溪青年党员也都陆续回家乡从事党的秘密活动。一九三O年秋,在明溪县城建立了“中共归化城市特支”(县委),明溪的党的工作又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九三一年七月五日,红军解放了明溪城。冬,明溪县第一个县委“中共归化县委”成立了。在县委领导下,于一九三二年春,成立了县东南办事处中心支部、县西北办事处中心支部和雪峰城市中心支部。
一九三三年七月九日,彭德怀率领东方军收复明溪城及全县,明溪县党的组织又得到发展和健全。同年十一月成立了中共华枫区委。一九三四年一月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红军部队云集明溪城。明溪县的红色政权的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中共归化县委领导王桥(西北办事处)区委、坪埠(东南办事处)区委、雪峰(雪峰城市)区委、华枫区委和一九三四年七月成立的中共鳌龙区委。
在苏维埃政权建设方面,一九三一年一月中旬成立了“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一九三二年春,成立了雪峰(区)城市革命委员会、县东南办事处(区)革命委员会、县西北办事处(区)革命委员会。一九三三年冬又成立了华枫区苏维埃政府和鳌龙区苏维埃政府。上述的区苏维埃政府管辖有枫溪、华山、官源、小珩、夏坊、鳌坑、龙坑、芋畲、盖洋、温庄、扬地、常坪、画桥、大洋、王桥、洋龙、岩里、龙湖(龟山)、大焦、沙溪(溪口)、梓口坊、旦上,御帘、长兴、夏阳、地美、溪边、胡坊、坪埠、雪峰等乡苏维埃政权。十一月各区乡进行了选民登记,在全县进行了选举活动,于一九三四年一月六日,正式成立了“归化县苏维埃政府”。
在地方武装的建立和发展方面,明溪县于一九三一年七月建立了“归化县游击队”。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宁清归军分区司令部就设在明溪城。随着地方武装的发展,一九三二年春,成立了“归化县独立营”和“归化县独立团”。一九三四年一月,东方军第二次入闽西北,挺进宁清归一带,以归化等地为依托,打沙县,攻龙溪,根据战争的需要成立了“归化警备区”,(归化警备区和宁清归军分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九三四年四月为了打击卢兴邦和地方保安团,明溪县又重新组织了“归化县游击队”。一九三四年五月归化县苏区划归闽赣省苏区后,由于当时形势的变化,六、七月间,成立了“闽赣省军区归化分区”(一分区)。同年十月,军分区把清流、泉上、归化三个县的部分游击队员合并,组成“清泉归游击队”。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赣省归化分区(一分区)直属队和归化保卫局、保卫队编入闽赣省独立十八团二连。这支队伍在宁清归区域坚持斗争,后转战闽西南,在龙岩、连城、宁洋等地开畏游击战争。一九三八年初,该部队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在群众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在一九三一年七月成立“归化县临时苏维埃工农革命委员会”时,就下设归化工会、归化县农会和归化县妇女会。团组织发展是比较早的。一九二八年在长汀求学的归化青年蔡福钦、张国华、杨芳、曾兆兴等人就参加了共产青年团。一九三二年春,建立了少共归化县委。
大革命时期明溪县就有党的活动,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明溪的革命斗争汹涌澎湃,红色政权的建设日增月盛。特别是红军解放明溪城及全县后,明溪县的党组织、三级政府、地方武装和工农会、妇女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使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后,明溪县的党.政、群团、地方武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支援前方,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作出了牺牲和贡献。
二、明溪县早期共产党员(部分)
黄 诰
黄诰福建明溪人,一九二八年春在长汀省立七中由王仰颜介绍加入共产党,一九二九年脱党。
叶鸿辉
叶鸿辉福建明溪人,一九二八年夏在长汀红军某部加入共产党,任红军某连连长,一九三四年一月任归化县苏维埃主席。
邱文澜
邱文澜福建明溪人,一九二八年秋在长汀省立七中由李厚生、陈祖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夏任中共归化城市小组负责人,一九三。年秋任中共归化特支负责人。一九三三年在归化罗翠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蔡福钦
蔡福钦福建明溪人,一九二八年秋在长汀新桥乡村师范由王仰颜介绍入党。一九二八年秋参加红军,任指导员。一九三一年七月任归化县工农革委会主席,一九三四年随东方军在打沙县中光荣牺牲。
罗目珍
罗自珍福建明溪人,一九二八年秋在长汀新桥乡村师范由王仰颜介绍入党。一九二八年参加红军,一九三四年随红军部队长征。
曾兆兴
曾兆兴福建明溪人,一九二九年春在长汀红军某师政治部,由欧阳健介绍入党。一九二八年在长汀参加红军,历经多次战斗,在战斗中失散,后脱党。
谢永镶
谢永镳江西永兴人,一九二九年秋在归化县新民小学由罗世华介绍加入共产党。一九八三年病逝。
张国华
张国华原籍江西永新,出生在明溪县城关西门。一九二八年二月,进长汀新桥乡村师范读书,加入共青团。一九二九年三月,在闽西参加红军。一九三一年三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任红军某连指导员。一九三一年七月随红军部队回到归化家乡。一九三四年一月任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一九三四年组织归化青年参加红军,并随红军长征北上。
蔡福培
蔡福培福建明溪人,一九三一年秋在明溪新民小学由刘子生介绍加入共产党组织。一九三一年七月参加红军,一九三四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
杨芳
杨芳福建明溪人,一九三一年秋在明溪新民小学由蔡福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参加红军,一九三四年参加长征,北上抗日。
李鑫书
李鑫书福建明溪人,一九三一年秋在明溪新民小学由刘子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任归化西北办事处主任。一九三四年长征,北上抗日。
杨桃芳
杨桃芳福建明溪人,一九三一年秋在明溪新民小学由刘子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四年一月任归化县苏维埃政府青年部部长。一九三四年随红军长征,北上抗日。
邱惠莲
邱惠莲福建明溪人,一九三一年春在红军二十九团入党,一九三四年十月在一次掩护红军转移的战斗中牺牲。
肖恒太
肖恒太江西吉水人,一九二九年在中央苏维埃政府执委入党,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任中共归化县委书记。
肖来芙
肖来芙江西吉安人,一九二九年在江西公略县入党,同年任少共公略县委书记,一九三三年任少共归化县委书记和中共归化县委书记。
赖水金
赖水金福建明溪人,一九三一年在归化入党,一九三一年任归化县工农革委会主席。一九三二年任归化县苏土地部部长,东南(区委)办事处主任,牺牲。
吴小文
吴小文江西籍,一九三一年在归化入党,一九三三年任归化县苏妇女主任。
(上述早期党员的资料来源是根据《解放军报》、《红色中华》、《梅县党史》、《黄诰自传》、县档人物卡,明溪档案、李荣生、曾兆兴、曾含清、蔡景先、张连兴、张举标、肖来芙的回忆录、谢永镳的自述和《明溪党史资料》一至五期等有关资料提供)。
三、明溪县早期的共产党组织
1、中共归化城市小组(1929.夏一1930.秋)
负责人:邱文澜(1929.夏一1930.秋)。
2、中共归化特支(1930.秋一1931.冬)
负责人:邱文澜(1930.秋一1931.冬)牺牲。
3、中共归化县委(1 931.冬一1
934.11)
归化县委书记:肖恒太(1931.冬一1933.夏)
归化县委书记:肖来芙(1933.9-1934.1)
(1934.4-1934.6)
归化县委书记:黄火星(1 934.1—1
934.3)兼
归化县委书记:温含珍(1934.6—1934.11)兼
归化县委副书记:赖水金(1934.6—1934.秋)牺牲。
归化县委委员:吴桃芳(1932.9一l
934.冬)
叶鸿辉(1
933.冬一1934.冬)
吴小文(1 933.9—1934.6)
傅自强(1933.9一1934.6)
刘孝森(1933.9—1934.6)
李鑫书(1932.8—1934.秋)
蔡福钦(1931.冬m1933.春)牺牲。
张国华(1 933.冬一1934.秋)
马炳章(1934.1—1934.冬)
邹启常(1 934.6一1934.冬)
4.归化县各区区委
(1)县东南办事处中心支部(区委)
(1932.春一1934.11)
负责人:赖水金(1932.春-1934.秋)
(2)县西北办事处中心支部(区委)
(1932.春一1933.7)
负责人:李鑫书(1932.春一1933.7)
(3)雪峰城市中心支部(区委)
(1932.春一1934.11)
负责人:口口口(1932.春-1934.1
1)
(4)中共华枫区委(1933.11—1935.5)
负责人:曾木水(1933.11一1935.5)
张 国(1 933.1
1—1 935.5)
(5)中共鳌龙区委(1934.7—1935.春)
书记:谭成章(1934.7一1935.春)
四、明溪县的苏维埃政权组织
1、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1931.7-1933.冬)
主 席:肖崇武(1931-1931.12)
蔡福钦(1931012-1932.5)
赖水金(1932.5—1933.12)
裁判部:杨 芳(1931.7—1
933.1 2)
保卫局长:马炳章(1933-1933.12)
邮政局长:曾可贤(1933—1933.12)
赤卫队:口口口(1933.7—1
933.12)
少先队:口口口(1933.7—1933.12)
2、归化县苏维埃政府(19341.1—1934.11)
主 席:叶鸿辉(1934.1一1
934.1 1)
副主席:张国华(1934.1—1934.1 1)
土地部长:赖水金(1934.1—1934.秋)
军事部长:叶鸿辉(1934.1—1934.1 1)兼
财政部长:刘孝森(1934.1一1934.11)
李鑫书(1934.1一1934.11)
粮食部长:叶维书(1934.1—1934.11)
保卫局长:马炳章(1934.1—1
934.1 1)
交通部长:刘愈益(1934.1—1934.11)
青年部长:杨桃芳(1934.1—1934.1 1)
邮政局长:曾可贤(1934.1-1934.11)
裁判部:口口口(1934.1-1934.11)
劳动部:口口口(1934.1-1934.11)
文化部长:口口口(1934.1-1934.11)
赤少部:口口口(1934.1-1934.11)
3、各区苏维埃政府
(1)雪峰(区)城市革委会(1932.春一1934.11)
主席:赖水金(1932.春一1934.秋)
(2)县东南(坪埠区)办事处
(1932.春一1934.11)
主席:赖水金(1934.1一1934.11)
陈长生(1934.1一1934.11)
副主席:罗世嵩(1934.1—1934.11)
(3)县西北(王桥区)办事处(1932.春一1933.12)
主席:李鑫书(1932.春一1933.1 2)
副主席:廖新增(1932.春一1933.12)
宣传:张举标(1932.春一1
933.12)
(4)华枫区苏维埃政府(1933.1 2—1935.5)
主席:曾木水(1933.1 2一1935.6)
副主席:张 国(1933.1 2—1935.6)
土地委员:朱利根(1933.1 2—1935.6)
(5)鳌龙区苏维埃政府(1933.冬一1935.春)
主席:胡东狗(1933.冬一1935.春)
委员:周老赖(1933.冬一1935.春)
邱新海(1933.冬一1935.春)
夏芹旺(1933.冬一1935.春)
4、明溪县苏区所辖乡苏政权
(1)枫溪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刘梓春、谌样华
(2)华山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余良福
(3)小珩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邱伸里
(4)官源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吴帮狗
副主席:吴旺龙
(5)夏坊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周老癞
周进发
王金发
(6)鳌坑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胡东狗 兰老三
(7)龙坑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李狗女
(8)苎畲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夏芹旺、夏勇庭,夏清秀
(9)盖洋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0)画桥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1)温庄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2)杨地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3)常坪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4)大洋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5)王桥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
(16)雪峰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
(17)坪埠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罗华先、罗庆洪、杨本松
(18)洋龙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19)岩里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20)龙湖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谢东章(张古董)
(21)大焦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22)溪口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林发金
(23)梓口坊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24)旦上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黄金明
(25)御帘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26)夏阳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肖四生、李福清
(27)长兴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
(28)地美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吴奇标
(29)溪边乡工农革委会
主 席:黄兴情
副主席:黄观兴
(30)胡坊乡工农革委会
代 表:罗木生、黄水生
五、明溪县地方武装组织
1、归化县游击队(1931.8一1
932.2)
队 长:周吉祥、杨根荣
2、宁清归军分区(福建第三军分区)
(1932.3—1934)
司令员:杨清山(1932.3—1933.7)
张荣发(1933.7—1934.春)
黄火星(1934.春-)兼
政 委:霍步青(1934.3一1933.7)兼
黄火星(1933.7—1934.春)
3、归化县独立营(1 932一1
933.3)
营 长:叶鸿辉(1932一1933.3)
4、归化县独立团(1933.3一1934.春)
团 长:叶鸿辉(1933.3—1934.春)
5、归化警备区(1934.1—1934.4)
司令员:张荣发、黄火星
政 委:黄火星(兼)
(注:归化警备区同福建第三军分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何志远提供资料。)
6、归化县游击队(1934.4—1934.1 0)
队 长:肖兴依(1934.4一1934.1 0)
政 委:肖来芙(1934.4—1934.1 0)
7、闽赣省归化军分区(一分区)
(1934.7—1935.春)
司令员:龙腾云(1934.7—1935.春)
邱尚聪(1934.7—1935.春)
政 委:温含珍(1934.7一1
935.春)
8、清泉归游击队(1934.10—1935)
队 长:肖兴依(1934.10一1935)
政 委:肖来芙(1934.10—1935)
9、闽赣军区独立十八团二连
(1934.10—1938.初)
团 长:邱尚聪、张虎、章添全(后叛变)
政 委:左龙午(后叛变)、周乐生、温含珍
参谋长:陈叶珍
注:闽赣省军区独立十八团二连是由归化军分区直属队和归化保卫局、保卫队组编的。一九三八年初,该部队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六、明溪县的群团组织
1、少共归化县委(1931—1934.11)
书 记:肖恒太(1932.2—1933.7)兼
肖来芙(1933.7—1933.9)
付自强(1933.10一1934.5)
邹启常(1934.5—1934.11)
2、归化县工会(1931.7—1934.1 1)
主 席:李鑫书(1931.7—1933.7)
周吉祥(1933.6—1933.12)
3、归化县农会(1931.7—1934.11)
主 席:张隆友(1931.7—1933)
朱新乾(1934.春一1934.冬)
副主席:罗福钦(1934.1—1934.11)
4、归化县妇女会(1931.7—1934.11I)
主 任:吴小文(1932.3—1934.11)
副主任:邱惠莲(1931.7—1932.3)
(中共明溪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明溪战斗过的红军部队情况简介
杨桂
红四军二纵队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两支部队正式组成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1929年初,红四军在毛泽东率领下,入闽东征。大柏坡之战后,部队整编成四个纵队。军长朱德、副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毛泽东、副党代表滕代远。同年春,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师,统一编成六个纵队。第二纵队司令员胡少海,党代表张痕秋。1930年1月16日上午9时,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一千余人,从清流林畲进入明溪县境盖洋地区。这次行军经过盖竹洋、土楼、村内、张地、林家山、雷西、盖洋等地,进入宁化的泉上。毛泽东在这次行军中,写下了《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诗篇。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到我县境内,极大地鼓舞了我县党组织和人民的革命士气,震惊了国民党官员和土豪。
1930年5月间,中央红军代表会议决定恢复师、团建制。这时,红五军已单独活动,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分别改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红十二军
1930年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集编成红九军。5月,红九军与红四军第三纵队等部扩编成老红十二军,下辖第三十四师、第三十五师、第三十六师。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第三十五师师长胡少海、政委张际春。6月,红四军第四纵队部分队伍与闽西地方武装分编成红二十军、二十一军,11月,合编为新红十二军。1931年2月,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后,红十二军重占了宁化,并分兵直入清流、归化,扩大了红色区域。6月,毛泽东连续给边界工委、红十二军、红三十五军军委发了三封指示信。指示红十二军、红四军分别以宁化、清流和归化等县为工作区,深入开展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建立地方政府等工作。毛泽东信中说“已电令红四军及红三军团立即摆在将乐、归化筹款”。随即,红十二军解放了明溪城。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1931年9月,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的率领下,同下属的第三十四师,第三十六师进驻明溪,击退了国民党五十六师桂振远的部队。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三十五团团部长期设在明溪城,团长曹金。明溪县的雪峰、盖洋、夏阳、沙溪、龙湖(龟山)、胡坊、枫溪、鳌坑等地均是红十二军活动的区域。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下辖第三十四师师长李明光、政委黄一善,第三十六师师长张宗逊均在明溪县各地战斗过。他们的革命功绩连同他们的名字一样,在明溪人民中传扬。
红一方面军
1930年8月23日,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市会合后,两军团前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总政治委员。10月,红一方面军进行一次整编。仍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和政治委员。下辖第一军团、第三军团等。1931年6月,红一军团的红四军的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三师在军团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粟裕的率领下,由师长王良、曾士峨、粟裕(兼),政委罗瑞卿、张际春、高自立分兵从建宁的均口进入明溪县境内。当时枫溪、夏坊、雪峰的红军队伍络绎不绝。其中红四军十三师在胡坊、沙县筹款。在这期间,毛泽东、朱德等首长随红四军到归化视察工作。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先后均在归化活动过。
红四军
红四军是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年5月4日成立后,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1929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入闽东征,部队统编成六个纵队。1930年5月中央红军代表会议决定恢复师、团建制,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分别改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1931年6月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的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三军团解放了建宁,随后分别解放了泰宁、将乐、归化、清流和宁化。1931年6月下旬红四军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三师从建宁的均口进入明溪县境。当时枫溪、夏坊、雪峰驻满红军。第十三师主要在胡坊一带筹款。
红三军团
1930年6月中央苏区成立,下辖红五军、红八军、红十六军。军团部由红五军军部兼。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参谋长邓萍、政委滕代远、政治部主任袁国平。1931年7月5—7日红三军团的第一师,师长李实形、政委余兆龙;第三师,师长彭鳌、政委徐策;第四师,师长王云桥、政委石恒中;第六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等率领红三军团全体战士数万人从建宁经泰宁、将乐,陆续到达明溪城;经清流、宁化,千里回师赣南,并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使赣南闽西联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拥有21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团在明溪的枫溪、鳌坑、盖洋、雪峰、龙湖、沙溪、夏阳、胡坊、坪埠、王桥等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政治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武装,发展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参加红军,使明溪的红色政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东方军
1933年7月1日,项英代表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东方军之组织及干部配备和指挥关系的指示》,决定以红三军团所属的第四、第五师和赣东北的红十九军组成东方军,并任命红三军团司令员彭德怀兼任东方军司令,滕代远兼任政治委员,邓萍兼任参谋长,袁国平兼任政治部主任。为配合作战,同时命令闽西红三十四师、闽赣军区、宁清归军分区及独立师团营等也归彭、滕就近指挥。7月2日,东方军所属的红四师、红五师等部分别从江西广昌县的见其、东坑和下坊出发,开始东征福建。5日到达宁化禾口,6日进入宁化湖村。红五师围困泉上土堡。9日,红四师在延祥石狮岭伏击敌张兴隆旅,当日红五师第十三团乘胜东进,击溃归化卢兴邦守敌一个营。东方军又攻占了清流城和泉上土堡。8月18—23日,东方军数万人进驻明溪,所属的红十九师进入明溪龙湖、沙溪、夏阳、地美一带,红四师、红五师及直属队、司令部驻守明溪城关。1934年1月4日,红三军团所属的四、五、六师数万人云集明溪城关,并分驻沙溪、龙湖、夏阳等地。1月25日东方军攻克沙县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返回夏阳御帘。2月2日,东方军司令部、兵站、医院和电台均设归化城。东方军所属的红五师、红六师也先后进驻我县城关。2月18日,东方军奉命返回广昌头陂一带。
红七军团
1933年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在红一方面军内成立红七军团。7月,红七军团在闽赣省革命根据地组建成立,肖劲光任军团长兼政委。军团辖十九、二十、二十一师三个师。1933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再次作出决定扩编红七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后乐少华任政委。1934年3月22—26日,红七军团,在明溪的铁岭和将乐的铜岭一带与敌卢兴邦五十二师和敌李默庵第十师展开激烈的战斗,拉开了中央苏区东方战线第五次反“围剿”的序幕。经过战斗,击溃敌大部,缴获战利品甚多,其中敌伤亡500多人,俘敌团长1人,营长2人,获敌枪1000多支。铜铁岭战斗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东方战线取得的一次胜利。1934年7月红七军团被中央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寻淮洲、粟裕率领,从瑞金出师经福建北上抗日,红九军团也专程护送抗日先遣队北上。
红九军团
1933年底,由红一军团的第三师、独立十四师和红十二师组建红九军团。红九军团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是一支机动部队,它对毛泽东的灵活的战略战术领会较深,运用自如,常以少数兵力牵制敌人,有力地配合兄弟部队取得胜利,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战略骑兵”。1934年7月,护送抗日先遣队过闽江北上,到达闽浙边。在护送中,途经明溪胡坊到安砂、永安。红九军团团部曾设在明溪城关。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下辖第三师(师长程子华、政委唐天际)、第十四师(师长张经武、政委刘英),他们都曾在明溪战斗过。
闽西红军第三十四师
1933年春,在谭震林、罗瑞卿、萧劲光等同志具体帮助下,闽西人民子弟兵改编成闽西红军第三十四师,其师团干部大多数是原红四军调来的骨干和红军学校毕业的干部,是一支作战经验丰富、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同年6月,改编为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1934年扩红中,明溪青年踊跃加入红军第三十四师。10月,三十四师编入红五军团。1934年10月长征中,三十四师担任后卫任务。12月1日在湘江战斗中,被国民党薛岳、周浑元等部队围追堵击后,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参加长征的明溪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
闽西红军独立七师和独立七团
1931年7月,宁清归地方红军独立七师正式成立。师长陈树湘、政委范世英。宁清归地方武装独立五团编入独立七师一团。一团团长邱国元,政委范世英;二团团长张瑞标。独立七师解放了安远,活动在水茜、枫溪、夏坊、盖洋、雪峰一带。1932年6—7月,独立七师开往上杭,编入闽西红十二军三十四师。1933年初,在中央苏区轰轰烈烈开展扩大红军运动,提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口号。因此,又在宁化成立了新的独立七师。1933年7月,中革军委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独立七师归属东方军指挥。7月19日,东方军攻克泉上土堡后,独立七师担任防守泉上、清流、明溪的任务。1934年初,红军向东北方向发展,宁清归军分区从清流城搬到明溪城关。独立七师在明溪各区乡打击刀团匪,后编入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
1932年春,宁清归军分区由宁化、清流、明溪三县独立营及游击队抽调部分兵力,组建成独立七团,团长李集斌、政委张文邦、参谋长龚连枝。1934年1月东南游击支队和东北游击支队在明溪进行了整编,编入独立七团。独立七团在明溪一带活动,并参加了铜铁岭的战斗。4月,独立七团一营三连开往安砂一带。6月又从江西调来一个补充团编入独立七团。8月,独立七团奉命开往江西驿前担负掩护主力红军撤出苏区的任务。当独立七团在宁化集结时,军分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这是一支在宁清归发展,多年战斗在宁清归苏区的武装队伍。1935年2月,独立七团在江西洋坡战斗时,部队伤亡严重,人员大多牺牲或失散。独立七团另有300多人,在石城失利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他们行军到广西时,遭到国民党广东军阀的攻击,大部分战士被俘,1935年3月遣散回宁清归。
闽赣十二团、十七团、十八团
1934年10月,闽赣省军区整编为四个团。红军总部留下的政卫连及留守机关四个连组成闽赣十二团,团长王子成、政委肖明星;原军区直属队等组成闽赣十六团,团长吴仁金、政委王为生;建宁、宁化地方武装四个连编为闽赣十七团,团长郭清义、政委周乐生;泰宁、清流、泉上3个独立营及归化军分区直属队、保卫局卫队编为闽赣十八团,团长邱尚聪、政委温含珍。红军长征后,闽赣各团转战在明溪枫溪、夏坊、盖洋、夏阳、雪峰、沙溪等地,还在枫溪、常坪、水口、小衍、夏坊、盖洋、沙溪与敌军进行激战。1938年初,由明溪籍的游击队组成的闽赣十八团二连,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苏维埃时期红军在明溪的活动情况及影响
温国彪
明溪是革命老区,与三明、将乐、沙县、永安、泰宁、建宁、宁化、清流等县交界,是第五次“反围剿”前沿阵地,从1930年至1934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伟大革命实践,领导明溪军民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明溪人民为了宁清归苏区、闽西苏区和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进行了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红军促进了明溪地方组织的发展
1930年元月16日,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二纵队千余人,由清流的林畲进入明溪,经宁化转战赣南。毛委员率领的红四军第一次经过明溪,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在外地求学的青年陆续返回明溪参加革命活动,组织各种进步的群众团体,明溪革命活动得到很好发展。
1931年6月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率领红一方面军解放了建宁,随后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三军团分别解放了泰宁、将乐、明溪、清流和宁化,红四军的第十三师在明溪胡坊、沙县一带开展筹款活动。6月20日,林彪、罗荣桓、粟裕、王良、罗瑞卿等率领部队由建宁进入明溪,在明溪与清流交界的五通凹击败叶大增的团匪后,进驻县城。同月28日至7月1日,毛泽东在建宁总部连续给周以栗、谭震林及红十二军军委、红三十五军军委、边界委员会发出了三封指示信,指示红十二军、红四军分别在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筹款,深入开展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建立地方政权和地方党组织等工作。红军在明溪城乡筹款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在红四军的组织与帮助下,建立了明溪县临时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7月5日红一方面军的红三军团数万人由彭德怀、滕代远带领从建宁、将乐陆续到达明溪。在红军帮助下,成立了归化县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也相继成立了雪峰城市革委会和华枫乡、鳌龙乡、画盖乡、王桥乡、坪埠乡、龟山乡、溪口乡等基层工农革命委员会,并成立了归化县游击大队,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宁清归成为“东方的好区域”、“成为工作区”的现实。7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从建宁出发,经明溪、清流、宁化千里回师赣南,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使赣南、闽西连成一片,成立了以瑞金为中心,拥有21个县,250万人口的中央革命根据地。9月,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的率领下,同下属的第三十四师、第三十六师进驻明溪,并在明溪击退了国民党五十六师桂振远的部队。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明溪划入了中央苏区版图。同年冬,中共归化县委成立。
1932年春,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老红色区域抽调一批有斗争经验的干部、积极分子到清流、明溪工作,加快了红色政权的发展,相继成立了归化县东南(区委)办事处、西北(区委)办事处和雪峰(区委)城市党支部,县、区、乡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巩固。1932年2月,福建军区宁清归分区(亦称第三军分区)成立,同时成立了归化游击队独立营。6月,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三十五团团部移驻明溪。7月,红军在永安大湖、贡川一带与敌卢兴邦部交战后,撤到明溪活动。红军独立七师配合红十二军在全县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雪峰、坪埠、枫溪、小珩、夏坊、鳌坑、苧畲等乡普遍进行了分田运动。1933年2月,成立归化县独立团,叶鸿辉任团长。1933年冬,明溪县枫溪华枫、鳌龙分别成立了区党委和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枫溪、华山、小珩、鳌坑、龙坑、苧畲、夏坊等乡的党组织和乡苏政权。红军的到来,明溪地方组织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革命斗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东方军入明与归化战役
明溪处于汀州福建省苏政府北端,是中央苏区的东方屏障、第五次反“围剿”的前沿。
1933年7月1日,为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中革军委以红军第三军团为主,包括红五军团十三师、红七军团第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组成东方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滕代远为政治委员,同时命令红三十四师、福建省军区宁清归分区等地方武装配合东方军作战。7月9日,红五师第十三团攻打泉上土堡的同时,围点打援,击溃明溪城守敌,首先收复明溪,随后又解放了清流、泉上等大片土地。此后,东方军又挥师南下,继续执行东征任务,转战于连城等地,收复了连城等地老苏区,使闽西与闽北两地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完成了东方军入闽作战第一阶段任务。8月中旬,中革军委指示东方军进行第二阶段作战。18日,红军大部队取道明溪,经龙湖、夏阳去将乐、顺昌、沙县、南平等地。19日,彭德怀、滕代远在明溪司令部发出关于消灭洋口、顺昌、将乐方面之敌的命令。30日,根据中共闽粤赣省委的指示,明溪苏区普遍开展了分田分谷斗争,掀起扩大红军、发展地方武装热潮。10月,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移驻明溪县城。
1934年春,宁清归军分区改编为归化警备区,5月,归化警备区改称为闽赣省第一军分区(亦称归化军分区)。至此,福建宁清归军分区消失。
1934年1月初,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1月4日,红三军团所属的四、五、六师数万人从江西白水镇出发,经宁化的安远、泉上云集明溪城关,并分驻沙溪、龙湖、夏阳等地。为了配合东方军攻打沙县,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从清流转驻明溪城关。1月6日,经各区、乡工农代表的选举,成立了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并选出主席叶鸿辉、副主席张国华。明溪县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月25日东方军攻克沙县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返回明溪夏阳御帘,指挥部队战斗。1月30日,东方军命令所属的红五师、红六师2天内到明溪集结,东方军司令部、兵站、医院和电台均设明溪城关。
1934年2月28日,为阻击进犯中央苏区之敌,东方军离闽返赣,投入反“围剿”新的战斗。至此,以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胜利结束了。东方军在闽作战期间,明溪苏区军民积极配合作战,协助组织上千民工到沙县搬运战利品,抵御敌人的进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力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北上长征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1934年3月22日,国民党东路进剿军第10师(师长李默庵、驻将乐白莲)在国民党空军支援下,由将乐白莲出发欲犯明溪。上午9时,国民党部队与早已洞察敌情、率先进入铜岭西麓阵地的红一方面军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等部队的3千多名红军战士交战。敌军在空军的掩护下与我军激战一天,被我军击毙100多名,团长1名,营长2名,打伤敌人400多名,缴获敌枪1000多支。我军在弹药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从明溪城关和铜岭阵地撒离至沙洲一带。3月26日,换防回将乐的敌军在铁岭进入预先埋伏的红军的伏击圈后,被我军猛烈打击,似丧家之犬,溃不成军。残敌纷纷逃往白莲。红军尾追,一鼓作气扫清铜、铁岭一带敌人。第二次战斗,红军毙敌30多人,军官2人,缴获步枪50多支,机枪3挺,俘敌60多名。
1934年4月7日,在罗炳辉指挥下,独立七团和红三十四师进击明溪,击溃从永安进犯明溪的敌卢兴邦部,又一次夺回明溪城。接着独立七团和地方武装奉命向外发展,向明溪南面的永安地域进攻,攻占了永安通往清流、明溪的要冲安砂镇,并向永安城逼迫,全歼敌卢兴邦部一个团,取得第五次反“围剿”在东线的胜利。
1934年7月,红七军团被中央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寻淮洲、粟裕率领,从瑞金出师经福建北上抗日。
铜铁岭战斗胜利后,红七军团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军团领导人被授予二等奖章。
为纪念铜铁岭战斗的胜利,1987年明溪县人民政府在铁岭战斗遗址上建了一座5米高的书状纪念碑,记载红军英勇战斗的史实,以教育后人。
三、主力红军长征后闽北和闽西游击队在明溪的活动
1934年5月,宁化、清流、归化、泉上、澎湃五县由福建省划归闽赣省领导。泉上、清流、归化及其以东地域为闽赣军分区第一作战区。8月,闽赣省军区改设归化为第一军分区,泉上为第二军分区。宁清归成为重要的战争区域。归化军分区同地方游击队遵照朱德“肃清安远市、均口、水茜、庙前、空溪(枫溪)、店上的刀匪”的命令,多次击溃进犯明溪城的民团和刀匪。11月7日,敌五十二师卢兴荣进犯明溪,闽赣省红军游击队与敌人激战后,撤往清流、泉上,明溪城失守。归化县委、县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向盖洋、中溪方向撤退,在中溪遭遇国民党军队,廖新增、张举标等县苏领导干部被捕,部分干部被打散,廖新增被杀害。县委书记、游击队长肖来芙带领县委、县苏维埃干部和游击队撤离到夏坊、枫溪一带与宁化、泉上、清流等县机关工作人员进入宁化和江西交界地域牵制敌人,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3月25日,闽赣省机关由泉上经明溪枫溪官坊,遭敌五十二师和地方民团袭击,激战后经小雅撤往枫溪。26日,在枫溪华山村与宁化水茜棠地村交界的河明桥附近与敌军打个遭遇战,敌我双方伤亡很大。红军浴血奋战,由枫溪茶新、里地邓家、熊地向安远、张坊转移。战斗中,归化枫溪赤少队踊跃上前,抢救、隐蔽受伤红军,还把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抬回枫溪村安葬。解放后,明溪县人民政府在枫溪建立红军烈士墓以纪念。
四、明溪在红军长征前后所处的地位和贡献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明溪从一个完全受国民党统治的白色区域到在红军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苏区县,明溪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中,明溪处于抗战前沿,她对于红军的发展和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军在明溪活动期间及长征前夕在明溪筹备了大量的粮食、钱款等军用物资,有力地补充了部队的给养;明溪儿女踊跃参军参战,进一步壮大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在1930至1934年短短的五年时间中就有3千多名明溪儿女加入红军队伍,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9%。有462人牺牲于湘江战役和枫溪、铜铁岭等主要战役,其他人员跟随北上部队继续投身抗日战争,绝大多数为国捐躯或失散在外地。在主力红军北上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围剿”,采用杀、烧、抢、逮捕、敲诈勒索、“自新”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对明溪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清剿”中,把抓到的红军战士、苏区干部和为红军办事的革命群众关进“江西会馆”、“夫人庙”、“土堡”等,在他们脸上画图、刺字、臂上烙印,理光头、胸前挂上“自首”证进行游街,不给红军家属入户籍,不少红军烈士家属遭凌辱后,上吊自杀。赖水金、叶鸿辉、袁凤文等一大批干部遭敌人杀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870多名红军战士、苏区干部、群众遭屠杀或被迫害致死。
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明溪苏区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大片土地荒芜,不少村庄一片荒凉。明溪苏区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同时,也说明了明溪对红军的贡献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明溪无愧于革命老苏区的称号!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明溪苏区被国民党摧残情况
张长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主力红军北上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清剿”,采用杀、烧、抢、逮捕、敲诈勒索、“自新”等手段,进行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被杀害1870多人。其中县、区、乡各级党的干部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40多人。如归化县工农革委会主席、县苏土地部部长,东南办事处主任赖水金同志,于1934年秋被叶大增、严明汉派的民团戳了20多刀,挖出心肝,杀死在东门外的山上。坪埠乡苏维埃主席杨本松和赖朝文同志被县保安团副团总严明汉派人于1934年2月25日,押到胡坊福西芹菜芜的荒坡上杀害。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县妇代会副主席袁凤文,于1934年10月10日被反动民团杀害在归化坪埠路上的柿子树下。当过红军代表的戴炳南在1934年冬被严明汉亲手用野藤条捆绑在城门口,然后用梭标刺了30多刀。还有乡农会主席朱新乾,龟山农会代表谢东章,贫农团干部陈清根、张大兴等乡苏干部被杀害。在城关(雪峰)被杀害的还有张瑞荣、张大兴、张石生、张老渠、赖武平、罗新祖、李天保、刘允子、张水养、张乔应、叶兆辉、戴炳生、杨金生、马三子、蔡发魁、谢增福、刘长根、水旺、水生、杨和;枫溪被杀害的有吴帮狗、张日生、余良福、张文兴、曾木水,张得狗;夏坊被杀害的有范胡东狗、周老赖、李梅秀、夏清秀、李狗女;夏阳被杀害的有饶石有、吴光书、吴承用、老张仔;盖洋被杀害的有罗新祖、肖新炳、曾九龙、李新化;瀚仙被杀害的有杜万川、曹绍基;胡坊被杀害的有叶真和、肖伍子等。国民党的保安团采取极端野蛮的用香烧、灌辣椒水、灌大便、电刑、挖眼睛、掏心肝、钻刺、绳子吊打等十多种酷刑,把红军战士、干部和革命群众活活折磨死。有60多个乡村被摧残,284户被灭绝。128户遭破坏,318人流落他乡,无家可归。烧毁房屋696间,勒索银元10668个。其中,城关(雪峰)被杀害321人,抓去充当壮丁35人,抢走革命亲属的子女25人,110户遭摧残,617间房屋被烧毁,91户逃迁外地,265人流落他乡,还被民团勒索和抢走大量的财物。鳌龙乡(现夏坊乡一带)被杀害10余人,9户外逃不敢返家,抢走耕牛7头,猪32头,粮食23634斤,棉被16床,烧毁房屋45间,被敲诈勒索银元7834个。华枫乡(现枫溪乡一带)39户被杀绝,3254个银元被抢走,破坏房屋、索走大量的财物。其它的区、乡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和破坏。
国民党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清剿”中,用尽各种军事镇压和政治迫害。把抓到的红军战士、苏区干部和为红军办事的革命群众关进“江西会馆”、“夫人庙”、“四贤祠”,在乡下抓到的关进“土堡”等。把抓来的人的脸上划图、刺字,写上“赤匪”,臂上烙印、理光头,胸前挂上“自首”证,提出不与“共匪”同行、同桌、同会友,叫喊谁保护红军就“扫帚过刀”(即杀头),不给红军家属编入户籍,对为红军做过事的革命群众勒索罚金、充当劳役,不少红军烈士家属遭凌辱后,上吊自杀。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明溪苏区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大片土地荒芜,不少村庄一片荒凉。
反动派的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动摇不了明溪苏区人民的意志,他们擦干了先烈的血迹,前仆后继,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支援红军,掩护红军长征北上,开展敌后的革命斗争,直至明溪的解放。看看今天,想想过去,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发扬明溪苏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明溪的改革,开放,经济振兴而奋斗!
归化之役的历史贡献
吴天雨
明溪县东部与将乐县交界线上,巍巍铁岭和铜岭相接,群峰连绵,地势险要,山路逶迤,是勾通闽西北之要冲。主峰天上岗上矗立着一座高5米的书状纪念碑,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是中共明溪县委、县人民政府1987年建立的纪念碑,以纪念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在这里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归化之役。
1933年冬,蒋介石调集了一百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敌军兵分三路进攻中央苏区。其中,东路由龙岩方向进攻,命令敌十师由顺昌、沙县向将乐、泰宁和归化进攻。1934年3月22日,敌十师李默庵部的第三十旅为前卫,师直属队及第二十八旅为主体,从将乐南口、白莲经大里、盖竹桥向铜铁岭扑来。
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七军团约三千人在归化待命,准备迎击敌人。3月22日上午9时30分,敌前卫旅开到铜铁岭与红军守卫部队接触。红军且战且退,转到铁岭口。红七军团某营陈德贵、周清福指挥队伍迅速转到铜铁岭西麓松皮垇和沙洲一带奇袭敌二十八旅。红七军团的郑光挺、林泉水带领另一支队伍,由花园、九龟洞插入铜铁岭之间,猛击敌前卫三十旅。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到了中午11时40分,敌五十九团一营和敌五十八团从左右两翼强攻红七军团阵地,敌机狂轰滥炸,红军组织火力射击。到12时15分,敌十师各团又发起冲锋,敌指挥官逼着白军往山上冲,并在山下放火烧山,只许白军向前冲,不准白军向后退。国民党的飞机狂轰滥炸,在大火中、草丛中,也分不清敌我,敌军乱作一团,在敌机乱炸和敌军往上冲时,红军迅速转移,占领了铁岭的山头,猛击敌军,双方激战,直至下午4时才结束。当时铁岭山头,到处都是帽子、毯子和军用品,敌军尸体到处都是,飞机炸的弹坑一个又一个。这次战斗,击毙敌军100多人,打伤155人,击毙敌指挥官2人,缴获500多枝枪。红军伤亡几十人,损失50多枝枪,归化城一度失守。
26日,敌十师李默庵部离开归化,回击将乐,红七军团早也做好歼击敌军的准备。红军部队埋伏在铁岭。中午,敌军进入了红军的伏击圈。红军将士居高临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向进犯铁岭的敌人猛烈开火射击,把敌军切成两截。前面的敌军狼狈地向白莲方向逃窜,后面的敌军被包围。在激烈的肉搏战后,敌军大败,四处逃窜。至下午4时,战斗才结束。红七军团在宁清归独立七团的配合下,一鼓作气,追至白莲,归化城又被红军收复。两次战斗,敌伤亡500多人,缴获1000多枝枪,俘敌团长1人,营长2人。
归化之役胜利后,红七军团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据《火线上的英雄》的战报报道,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分别以“领导七军团,特别在第五次战役归化战斗中,有很大的转变,获得了伟大胜利,平日工作一贯积极,作战英勇,给二等奖章。”明溪人民在铜铁岭战斗中,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如城关的黄学秋、曹步华、兰大伙、黎山燕;雪峰的吴桃芳、曾学钦、曾永亨、乐治燕、李树发;瀚仙的刘葆南、刘葆煜、江土宜;盖洋的范庄取、兰火火、廖录立、邱延风等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对于这次战斗,民国《明溪县志》作了不切实际的记载:“2月12日(农历)中央军退将乐,赤匪伏铁岭截击,双方奋力冲杀,中央军虽斩赤无数,但也损失不少。”
归化之役,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重要一役。虽然归化之役没有列入第五次反“围剿”的突出战事,军史中没有摆入显著的位置,但是,此役拉开了第五次反“围剿”东方战场战斗的序幕,取得了一次大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堡垒封锁,打击了敌军的气焰,阻止了敌军攻入明溪、清流、宁化,这对保卫中央苏区,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军铜铁岭战斗失利,敌十师和敌五十二师进入清流、宁化、长汀等地,直逼临时中央驻地,东方战线的压力就变大。可以说,归化之役阻止了敌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从东路战线由宁、清、归向瑞金推进,起到了保卫红军长征前的临时中央指挥部,并对主力红军长征第一阶段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革命时期归化农运初探
归化(今明溪)县,地处闽西北,座落在武夷山脉中断以东,它毗邻宁化、清流、泰宁、永安、沙县、将乐和三明市。这里自然条件很好,四周群山萦绕、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有一年两熟的稻谷,盛产茶叶、香菇、笋干,还有土纸等土特产。宋代以前这里是南剑州地域;明成化六年(1470年)设县后为汀属八县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根据地闽西苏区,先后隶属闽粤赣边苏区(福建省)和闽赣省苏领导;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为闽西北游击区;解放以后又先后属永安、南平专署管辖,现属三明市人民政府(原称专署)统辖。
(一)
归化农协始于一九二六年冬到一九二八年初,经历了二年多时间。
归化人民和闽西人民一样,长期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蹂躏,生活痛苦,灾难深重。大小军阀争权夺利,战争绵延,就有关资料记载,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大小战争达三十余次之多,战争对于广大农村经济的破坏,带给人民的痛苦是数不尽的。(省《党史研究参考资料》(1979、第二期)军阀、地主、豪绅象吸血虫一样吸饱了人民的膏血,民团土匪,恃强掠夺,地主土豪霸占田地、重利、高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削剥,使归化长期处于“草昧初辟,文教未兴”、“路隘林深苔滑”及“绿水青山枉自多”“自然灾害屡见.疾病蔓延的深渊”。(《县志》)人民受郭凤呜、卢兴邦和当地军阀地主豪绅的压榨,悲叹地说:“不是吗?我们辛苦弄来的钱又不能到外边买东西,卢兴邦自造的独家纸票与银币,是不能到外边用的,你想怎么样?”“在福州一元二三十斤的盐,到这里给卢兴邦的苛捐杂税,他的垄断,就只能买两斤多点”,县城最高一元四斤盐。“还有人头捐、民国捐、百货捐、鸡捐、猪捐、牛捐、军米捐。地主剥削又这样利害,工人又找不着工做,幸辛苦一天,只能拿两三毛钱,又买不到一斤米、四两盐,你看这等生活怎么能过活呢?!”“同志,苦啊!?”“群众这样呼喊,蕴藏着无限的痛苦愤懑与反抗的情绪。”(《红色中华》1933年第一0一期“赤色战士通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各地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纷纷成立进步社团,和发表了革命言论。八月,归化县高等第一小学校受革命的影响,出版就有高年段学生吴祥谦等领导全校一百多进步学生罢课、集队游行示威,抵制外货。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列主义也随之传入地处偏僻闽西北山区的归化,更进一步唤醒了归化的民众和青年学生,纷纷组织起“读书会”的新思想、新文化更加活跃起来。(《张连兴老人口述》)
(二)
一九二五年春,参加广州农讲所的郭滴人、朱积垒、邓子恢、林心尧、卢肇西等以及从集美师范,还有外地求学而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青年回到闽西,一方面秘密建立共产党组织,团结工农革命团体。另方面创办了汀属的革命刊物《汀雷》。公开提出以“革命”来改造汀州社会的主张……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一九二六年秋,北伐军入闽,节节胜利,周荫人部被追击过我县境,更是鼓舞了归化民众的革命热情。一九二六年底到一九二七年初,以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国民党汀属各县党部先后成立。与此同时,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底,从广东、潮汕、厦门、漳州等地回县的进步青年,蔡威、胡灼如和罗宗伊等国民党左派,建立了“国民党归化县党部筹备处”,这时归化县农会、工协会、教育会、商会等群众团体也活跃起来,呈规了国共合作的大好局势。(《明溪党务志》)当时,闽西党组织利用《汀雷》告诫汀属民众:“国民革命不分阶级,无论士农工商军警各界,凡属中国的国民,都联合起来……”“一齐起来实行国民革命,向帝国主义者及军阀来进攻,……以我们的赤血,来结成一朵主义之花。”党又提醒觉悟的汀州青年:“农民占汀州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民众最富革命性的。……对农民运动,是值得百二十分的注重!……他们因恶势力的压迫过甚,能发生反抗运动,(如宁化、长汀、武平、连城等县)收了多少效果。所以汀州青年欲谋铲除恶势力,这支强有力的革命军——农民,便极须把他训练培植起来,作将来推翻压迫阶级的主力军”。(《汀雷》第一、二期),一九二七年二月底,党领导以政治监察署名义召开了长、杭、武、永四县国民党党部及民众团体代表联席会议,商讨了各县革命运动以及政治、经济、文教等问题。会议决定在闽西大力开展农民运动。号召革命青年“到农村去,唤醒农民,团结农民,训练农民,使农民认识革命的意义,运用革命的策略,建主巩固的革命基础,以自求解放”。为了培养更多的农民骨干,会议还决定成立“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上杭文史资料》第三期)当时,还把要训练的一百六十名学员(不含四名旁听生)平均分配给汀属的杭、武、永、汀、连、宁、清、归八县。归化县有选送二十名优秀的青年积极分子到养成所学习。(《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概况》上杭纪念馆)归化当时是从各群众团体中选派去的。张隆友、邱选书、罗福钦、赖水金、叶洪飞、张瑞荣、叶根礼、李鑫书是农会;李国钧是商民协会;揭德孚是教育协会,还有张运华、赖守基、李寿增、李祖靖、朱新全。(《李荣生、张连兴、蔡景先等老人口述》)此外,还有曾梦明、赖养渠等也有去养成所学习。(以上系曾兆兴、曾含清补充)三月二十三日,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在上杭北门开学。所长谢秉琼,训导主任林心尧、教务主任铁生,庶务主任傅柏翠。学员们既认真学习政治,又兼学军事。边听课边做笔记,还阅读了大量书籍,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浅说》、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周恩来《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肖楚女《帝国主义讲授大纲》、以及1926年4月1
2日《中国共产党致第一次全国农民大会信》、《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福建省农民协会修正章程》、《农民协会会员须知》等。学员们遵循党的要求,还深入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实践斗争。还参加示威游行,参与街头宣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学习时间虽短短四十五天,但学员们受到了许多极其深刻的教育,个个品学兼优,情绪高昂。回到各地后都从事革命活动,在斗争中成了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慨况》)
(三)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反革命火屠杀后,闽西农民运动暂时转入地下和乡村,但运动的发展参差。到一九二七年五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问题议决案》规定了《国民革命中的农民政纲》七条。归化的农民运动和闽西各县一样又出现了新的局面。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农民运动决议案》要求,第一、在经济上,做到了反对预征粮捐及苛捐杂税,限定最高租额,使农民所得至少占收获的百分之五十,以及统一度量衡。第二、在政治上,给农民有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县长民选,反对民团执行逮捕,地方财政公开。第三、在组织上,做到控制不耕种而拥有多数土地者和重利剥削者,这两种人不能加入农民协会。第四、在宣传上,做到有统一要求,从农民实际生活出发,以“全体农民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劣绅、土豪,反抗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为内容,利用画报、标语、歌谣、幻灯、小说式的文字等项,来改变乡村中的传说和神话,把党的宣传附会上去。第五、在工作方法上,做到利用乡村中的小学教师或本乡的同学,城市中的工人,假期回乡的学生等,去发起组织。如利用各种主要事件、“五卅”运动宣传,北伐宣传等,边宣传、边组织农村农民协会,设法办农村学校,俱乐部或或组织游行讲演团,消费合作社等等。遵照党的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从养成所回来的归化学员,首先是在归化的雪峰镇和一些偏僻的山村,进行详细调查,边了解当地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边有所选择地吸收会员,这样,从个别发展到正式开展革命的农民运动。由城东门赖水金、北门傅荣华、南门张隆友、范水珠等四人为“归化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筹备委员,从开初仅有的十几个会员,发展到以后的五、六十人。归化农会工作,先是组织农会会员一起入平民夜校学文化,唱歌等。县农民协会以城北面“泗洲庙”为活动中心,和惠利桥西边张隆友的门诊室为据点。张隆友以他的职业专长,边行医,边宣传发动,鼓励农友入会。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有农友来到他家门。在农事繁忙的季节里,学员们和农会筹备处委员分头到城东、城西、岭干、坪埠、三元等村落去,在田头地角,在卷桥上,在凉亭边,在灶膛前,在松明火光旁,在油灯下,与农友促膝交谈。在“泗洲庙”,几乎天天都有三五成群的衣着褴褛者、满手老茧的农友接踵而来,聚集一起。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革命道理。有时把油印小册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内容读一二段给农友们听;有时学习通俗易懂的《平民课本》,如《劝工农补习夜学歌》、《工农歌》,启发教育农友,使农友们觉醒,提高认识:“我们工农,创造世界人类食住衣,不劳动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起来,起来!同心协力巩固我们团体,努力奋斗,最后胜利必是我们的。”并就农友们提出的“命不好”等问题进行解释。还讨论了在捐款方面的细小改革,反对按户口分摊捐款,实行按田摊派,少数以祖宗公产摊派。当时这些口号也得到了小地主和商人的赞助,从而达到对豪绅地主的分化。由于农会体贴农友,越来越多的农友都靠拢农会,拧到一起来了。这样,归化县农民协会筹备处一天天地发展起来。经过大会的推选。委任张隆友为主席、罗福钦为付主席。“归化县农民协会”(白底黑字)的牌子也堂堂正正地挂在泗洲庙隔壁县“义仓”门口(今县招待所后面宿舍,县粮油议价门市部附近)。《访当年县农协会员揭微生、谢赛狗》、《范永隆口述》。
(四)
一九二七年九月三日,周恩来同志率领的“八一”起义部队来到汀洲,发出“革命者来”的号召,闽西地方党组织进一步恢复了起来,党的“八七”会议的召开,以及八月七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闽北特委、闽西特委发出的指示信,十月十五日福建临时省委的成立。党的“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和《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精神的及时传达到归化和闽西各县。中共闽西特委和长汀特支指派的党员干部来到闽西北的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等县,归化农运骨干又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农运工作也得到了指导和发展。当时,县农运骨干,利用归化城市三天一圩市,化装成卖柴火、卖土纸的、赶圩的、或找医生看病的,来往于市镇和乡村,及时的带回党、农协会的指示,组织农友统一斗争行动。县农协会会员和县新民小学的师生配合,举行游行示威。个个手执小旗子,列队上街呼喊口号,在队伍的最前推着一个扮装的豪绅模样,在脖子上套上个纸制大铜钱,接着,在梭标、木棍推促下,边叩头边走。老人们回忆,这次游行声势浩大。十月,稻谷登场大小地主豪绅,又开始向农友催租逼债,农友一年的辛苦又是“禾刀挂上米都没有吃”。地主豪绅的催逼,出租时小斗出,收谷时大斗进。早就压抑不胸中怒火的归化农友们,就群集在雪峰镇“泗洲庙”召开大会,公开提出“一度量衡”,启用农会“标准斗”和“标准秤”。“一切权力归农会”!实行“二五减租”!“不准豪绅地主克扣农民”!这时县农民协会把特制的几个“归化县农民协会暂用斗”公开地在社会上使用。广大的农友欢呼跃。雪峰镇的农友、还利用农村习俗节日,会集在城东大坪(烟界坪),龙举灯,进行庆祝。同期,盖洋和夏阳等乡村的农友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会。农民自卫武装队伍,也先后进据盖洋等乡村,烧毁契约,开展抗捐、免斗争。
(五)
在短短的两年中,县农协会除了组织农友们进行了“二五减租”,统度量衡斗争外,还组织了会员开展生产合作运动,如办合作社,开垦荒等。农会会员曾分批到城东的曾家窠,弯东坑,白叶坑、马林桥头和城东滴水岩附近,及城北山坡开垦荒地。城东片的农会会员有付荣华、范赛仔付生仔、赖成根、赖永林、赖全发、谢廷隆、张兆神,邱步文、张越、胡×等二十人,曾开荒地十多斗谷种。(《农协会员赖全发口述》)县农会共荒地五十多亩,种植、收获了水稻、地瓜等作物。
以上情况可以证实,当时,归化革命群众开始起来斗争了。正如一九七年十二月五日《福建各县负责同志联席会议目前政治任务决议案》指出的,“目前有群众的地方即有我们同志,所有的农民运动,都是我们的同在领导他,……”“所以我们对于整个反动的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国民党,在不妥协地,领导工农群众起来打倒他。在福建因为斗争的分化,尚不十厉害,在内地尚有几县的国民党部,尚在左派或我们的手里。我们应乘着这个机会,尽量煽动民众、组织民众起来斗争。斗争失败(胜利)时,即是国民党宣布死刑之时。”
归化农民运动有它的局限性。在当时,县农民协会是有一定作用的。第一,在那种艰苦的工作中它造成了一个骚动的局势,与闽西南进行着的激烈斗争相呼应。第二,它唤醒和团结了一大批农友,成为一个革命的整体,向封建统治者进行初步的斗争尝试。但是,由于当时归化还没有党组织,党、团骨干力量薄弱,又很少从事做农村中的工作,对农村经济状况不了解,代表小农利益,仅是满足一般性的反抗,抗捐抗税。农运工作只做到一部分乡村,既不能提出自己的纲领和要求,又不能充分发动农民,也没有形成全县性的农民武装暴动。所以农运仅处在胚胎之中。当国民党县党部对农会实行经济上的阻挠、限制,不提供办公费用和给予冷嘲攻击时,及其个别会员离开农协会。最后,县农协会日趋劣势,自动解散消失。归化县农民协会虽妖折消失,但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大革命时期的归化土地上农友们早就渴望自由进步,孕声着革命的火种。归化农民协会是归化农民群众的组织,它公开地建立在社会群众的面前,对当时社会上的豪绅统治阶级进行骚动,显示了工农民众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成了农村中号召群众斗争的团体。农会是土地革命的先声,它在归化及闽西大地破土而出,为后来红色政权在这块土地上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华东整理)
解放前明溪妇女运动初探
明溪县(原名归化),地处闽西偏北,座落在武夷山脉中断以东,它毗邻宁化,清流、泰宁、永安、沙县、将乐和三明市。
宋代以前这里是南剑州地域,明成化六年(一四七。年)设归化县,为汀属八县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根据地二十一县之列。先后隶属闽粤边苏区(闽西苏区)和闽赣苏区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闽西北游击区。解放以后又先后属永安、南平专区,现属三明市(原地区)管辖。
明溪的妇女运动,同工农运动一样,有它的光辉历程和英雄的业绩。它在闽西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
明溪妇运的兴起,有它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明溪的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生产品有米、谷、竹、木、茶等。手工业主要是造纸、制茶、编织、酿酒等行业,靠此生产来同外来生活品如糖、布匹、食盐、煤油等作交换,山区生活极为简单朴实。
明溪人民同整个闽西人民一样,长期以来,饱受帝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归化长期处于“草未初辟、文教未兴”、“路险林深苔滑”及“绿水青山枉自多”,自然灾害屡见、疾病蔓延的深渊。一九三六年,明溪未婚者占百分之八点三,有配偶者仅百分之四十八,鳏寡占百分之十三点一,男占百分之七点八,女占百分之十九点四,识字者占百分之八点三,有看书能力者占百分之二。患伤寒病者占百分之四十,患赤痢者占百分之二十七。屠宰税捐年额二千多元,贾捐年额一千零六十元,铺捐年额一百八十元……人民受郭凤鸣、卢兴邦和当地军阀地主豪绅的压榨,悲叹地说:“不是吗?我们辛苦弄来的钱又不能到外边买东西,卢兴邦自造的独家纸票与银币,是不能到外边用的,你想怎么样?”“在福州一元二、三十斤的盐,到这里给卢兴邦的苛捐杂税,他的垄断,就只能买两斤多点”,“还有人头捐、民国捐、百货捐、鸡捐、猪捐、牛捐、军米捐。地主剥削是这样厉害,工人又找不到工做,侥幸辛苦一天,只能拿两三毛钱,又买不到一斤米,四两盐,你看这等生活怎能够过活呢?!”“同志,苦啊?l”“群众这样呼喊,蕴藏着无限的痛苦愤懑与反抗的情绪”。“五四”运动影响到归化,一九一九年八月,归化县高等第一小学高年段的师生一百多人举行罢课、集队在明溪城游行示威。这时有三元村等部分城区的青年妇女开始反对缠脚。一九二七年,明溪城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竞进小学”。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列主义又随之传入地处偏僻的闽西北山区,唤醒了归化的民众和青年学生,他(她)们纷纷组织起“读书会”,使新思想、新文化在归化更加活跃地开展起来。一九二五年,闽西的共产党组织,紧密团结广大工农,并利用革命刊物《汀雷》教育汀属民众,“农民占汀州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民众最富革命性的”。“汀州青年欲谋铲除恶势力,这支强有力的革命军——农民,便极须把他们训练培植起来,作将来推翻压迫阶级的主力军。”一九二七年三月,明溪县选送了二十名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到党在上杭创办的“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他们回乡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以后的斗争中成了归化县农运、青运、工运,妇运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于一九二七年秋,在明溪城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民集会,游行,勒令剥削阶级启用“归化县农民协会暂用斗”,实行“二五减租”,“不准豪绅地主克扣农民!”并有县农民自卫武装队伍,进攻盖洋伪乡政府,烧毁契约、开展抗捐,要求免税的斗争,它第一次显示了广大工农民众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是不可抵御的。
一九二八年,明溪到外地求学的青年就更多起来了。有到漳州的,有到长汀省立七中的,有到长汀乡村师范读书的。在长汀乡村师范读书这时加入共青团的有曾××、欧××、刘××(女);在省立七中读书时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的有杨××、邱××等人,他们在学校还组织同乡会,创办革命刊物《珩声》,向家乡宣传革命主张,到一九二九年,又有部分归化青年在闽西加入红军,并成了党的领导干部,并有部分归化青年在闽西苏维埃政府里从事革命工作。一九三。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路经明溪县盖洋地区,这时,部分革命青年从外地相继回县,开展秘密的革命工作,宣传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闽西党《关于妇女问题决议案》,“闽西妇女在生产上占重要地位,发动妇女参加土地斗争,并引导她们的积极分子参加苏维埃政权指导机关,是保证闽西斗争中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又提高了民众对妇女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一九三○年四月,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这对明溪和整个闽西妇女更是极大的鼓舞。
三
妇女在土地革命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无论是在打土豪分田地建设苏维埃政权,或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巩周苏维埃政权,或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显示出了妇女的极其主要的作用。
明溪妇女担负着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土地革命时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保卫革命果实,明溪有百分之八十的青年群众参加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大批壮年男子参加红军、独立营,在大量青壮年男子参军参战,外出谋生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就落在广大妇女的肩上。如王桥王坊村在乡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有罗幼兰、杨轩珠、罗宝文等带领妇女配合红军下田抢收抢种。小珩妇女邱彩云、夏坊杨兰秀等妇女下田,学犁田、耙田和插秧等农活。有的妇女还专门承担家庭的柴火、猪草等杂活,由于妇女们的辛勤劳动,保证了苏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据有关资料记载,“一九三三年农业生产,比一九三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支援了红军作战,仅一九三四年夏季,全中央苏区动员粮食支援战争,完成二十万担后,又完成了六十万担,其中明溪一百五十担,在这些巨大成就中也有明溪妇女的劳动结晶。
明溪妇女也担负着紧张的支前任务,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明溪妇女踊跃参加洗衣队、宣传队、侦探队、交通队、担架队。《红色中华》记载:东方军打开沙县后,红军往后方搬运胜利品时,在归化苏区夏阳等地方,二三天中动员了三百多个民工,帮助红军搬运战利品。男男女女,浩浩荡荡,有的抬担架,运伤员,搬物资,运根据地有用的东西。为了不让红军、游击队赤着脚打仗,有些妇女还先后接受上级政府的任务,制作布鞋、草鞋慰劳红军。有些妇女还和自己的丈夫把自己家里仅有的少量粮食、银元、食盐节省下来支援红军。有些妇女踊跃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华枫乡的曾宝珠冒着自己生命危险,机智地把盐巴混装在采有猪菜的篮里,一次又一次地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为红军和苏区送紧缺物资。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有李梅秀、黄秀英、曾根英、赖爱莲、肖姬文、梁富姬、谢富招等二百多个妇女为红军做布草鞋、洗衣服、磨豆腐、砻谷子、碓米、做饭、带路等。雪峰镇北门张家赛哥嫂替毛泽东洗衣服、补衣服,接受毛泽东送给她的一床军被。夏阳新坊村妇女吴銮娣为红军补衣服,红军送她一付眼镜和一床军毯。坪埠乡谢厝湾晏大娘当年杀鸽子炖药给唐天际同志治好疟疾病。夏阳地美乡张七金、梓口坊乡罗英仔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收留、医治红军伤病员。
明溪妇女也是反对旧礼教的勇敢战士。闽西党《关于妇女问题决议案》指出:“党应帮助妇女解除旧礼教的压迫,”闽西苏维埃政府也反复强调:“对于吃人的封建制度,束缚人的旧礼教,我们要彻底打破它,废除它,同它作坚决的斗争以解除妇女的特殊痛苦。”党和政府强调要保护妇女权益,“禁止买卖婚姻”、“废除童养媳制度”等,对广大妇女勇敢地起来摆脱封建束缚是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当年,就有盖洋大坑乡青年妇女邱惠莲等,带头冲破旧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抗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主,并走出社会,参加革命,参加红军。
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巩固,明溪妇女还直接的参军、参战,参加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刚到明溪后,城乡妇女处处起来参加革命,有的加入儿童团、赤少队,苏区政府的组织中也有不少妇女。有袁凤文、叶婢子、王八妹等积极地配合红军,在各级苏维埃政府里负责妇女运动工作,到最后英勇献身。有小珩乡吴华珠、张珠云等反抗虐待、童养媳,从参加乡儿童团担负苏区的站岗、放哨、侦探,到最后参加红军长征。
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有鳌坑苦竹岭妇女们舍生入死,掩护游击队员开展革命。
在解放战争中,明溪妇女们努力工作,向往自由、光明,在城工部地下党和全县人民敦促下,迫使明溪县国民党当局最后放下武器实现明溪的和平解放。
在明溪,至今还流传一首歌谣,内容是:
地主和豪绅,剥削我穷人。
挑泼离间破坏我团结。
我们要热心,加入工农会。
打破旧封建,建立新社会。
×
× ×
共产党领导,妇女的工作。
我们来唱妇女解放歌。
振起我精神,巩固我团结。
努力去奋斗,胜利归我们。
明溪妇女用自己光荣的斗争史实,谱写了一曲妇女英雄的赞歌。妇女们为开拓革命的胜利之路,披荆斩棘,英勇献身,她们不仅为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积累了成功的斗争经验。历史将雄辩地证明,妇女是革命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她们的革命精神的教育之下,将在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中共明溪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
归化苏区邮政简况
林华东
苏区邮政是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而诞生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归化(今明溪)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闽西、赣南)21个县份之一。1931年深秋,国民党交通部邮政总局下令对苏区进行封锁,因而断绝了苏区同外界的邮政往来。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的领导下,在瑞金设立了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下属有福建、江西、粤赣、闽赣、闽浙赣、湘赣和鄂豫皖等省邮政局。“中华苏维埃邮政福建省管理局”设在长汀。苏区省局以下的市、县、区、乡相应设立中心县局、县局、分局、支局或代办所。因为闽西北特殊的区域环境和所处的重要交通位置,1932年春,在宁化成立“宁清归中心县邮政局”,管辖宁化、清流、明溪三县邮政分局。苏区政府从1932年7月起,把邮政路分为干线和支线两类。干线邮政设有特别快递班次。省内邮路以长汀为起点,历经古城、宁化、清流直至明溪,约15至20公里设邮政局、所,沿途设递步哨贯通消息。苏区邮政也称赤色邮政,负责传递信件和生活费用,从而推动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
1930年,随着革命政权的巩固,根据地内的邮政事业也有所发展。闽西交通总局在龙岩印书局曾印刷和发行“赤色邮花”,突出了福建闽西苏区邮票的特色。
1931年7月,明溪城建立县临时工农革命委员会,开始了“赤色邮政”工作。处于苏区前沿的明溪人民,在多年与敌人的拉锯式战争中,始终把“保护邮局”作为重要任务。1933年7月9日,彭德怀率领的东方军赤化了明溪全县城乡,在筹建县苏维埃政府的同时,设立“中华苏维埃邮政归化县分局",从此,明溪县地方人民邮政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及时从福建省邮务学习班派来曾可贤、邱如屏等几位青年骨干加强明溪邮务工作。此时,经县、乡苏维埃政府和群众团体的推荐,吸收了本地一批革命工农参加邮务工作,从而使城乡邮政网点和递信员队伍形成规模。曾可贤(祖籍长汀)担任归化县邮政分局局长,邱如屏(祖籍新桥)担任县邮政分局邮务组长,共有县邮务员6人。县邮政分局还成立邮务工会。递信员都是体力强健,没有恶劣嗜好的忠实革命工农。当时,邮政员佩带统一标志,即帽子边缘印有“中华苏维埃邮政”字样。邮局办公时间依照苏维埃劳动法令,每日工作8小时。星期日与各个革命纪念日,实行平信停班,对普通快信与特别信件照常加班,采用递信员轮流互送方法。递信员不论是三伏暑热,还是风霜雨雪中都是衣着单薄、光着脚板,吃着随带的草包冷饭团,跋山涉水,奔走在城乡大小6条邮路上。邮务工人、递信员在当时恶劣的战争环境中,既搞邮政业务,又担负着机要交通与传递邮件双重任务。同时,还参与宣传、发动群众和搞对敌斗争工作。如刷写、张贴革命标语。至今,在县城北溪边观音桥附近傅家大厝墙上还留有一条大幅红军标语,内容是:“替红军送消息”。
1932年4月24日,中央内务部专门召集了闽赣两省各县邮政局以上的交通负责人联席会议,讨论《苏区邮政暂行章程》,制定邮件寄费,红军信件的优待和新式邮票的实行,以及邮路干线和支线等有关问题。7月16日,中央内务委员会又发布《加强苏维埃邮政命令》,要求闽、赣两省各级遵照执行。福建省于1933年8月20日召开全省各县邮局长联席会议,检阅和整顿今后邮局的工作。21日,出席会议的各县邮局负责人,在当时革命战争形势的要求下,还专门讨论了有关苏区为啥推销革命战争公债的意义等问题,而且还踊跃购买公债。《红色中华》报道消息:“与会代表共推销公债一百元,其中归化县邮政局长曾可贤购买5元,……”同年8月,东方军解放闽西北全部土地,并向闽中、闽东方向拓展。这时,在福建省邮务工会号召下,宁化、明溪、清流各县在“宁清归中心县工会办事处”指导下,各县邮务工会开展了轰轰热烈的节俭和慰劳红军运动。如节省伙食尾子数百元,购买布草鞋、口罩、草帽和斗笠等慰问品送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
据老红军访谈录和《红色中华》、《闽西党史》记载,当时邮政业务有信件、报刊发行、汇兑、军人免费等各类业务,开展情况如下:
①信件:1931年至1934年,县苏维埃邮局开办有平信,单挂号、双挂号,普通快信和特别快信等业务。邮件邮资:平信铜元4枚,单挂号8枚,挂号信内可装寄苏区纸币,不另收费。
②报刊发行:由邮政发行报刊,始于苏区时期。1931年起,县苏维埃邮局负担发行红色报刊,当时发行有《斗争》、《红色中华》、《红星报》等大小报刊10多种。
③汇兑:1933年7月2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会命令》第8条规定:“在邮政没有办理汇兑以前,如机关团体及私人寄钱,须统一发寄国家银行纸币及苏维埃的邮票。绝对禁止邮寄现洋、金、银等。”县局都按此办理,设纸币汇兑业务。
④军人免费业务:苏区时期,红军同志和家庭亲友通信实行免费。红军同志寄信由部队机关签章;家属寄信由当地政府盖章。红军部队撤退苏区后,军人免费业务停办。
另据苏区电讯报务史实录:从1930年12月工农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后,多次缴获到国民党部队的无线电台若干架,由于苏区中央局的重视,及时抽调一批人员,经专门的无线电发收操作培训,方便了红军部队指挥机关和苏区政府的通讯和对敌人作战行动指挥。毛泽东、朱德于1931年7月和1932的春两次率红四军经明溪,彭德怀率东方军于1933年夏和1934年春进驻明溪县,以及宁清归军分区的迁驻明溪县城,红军部队机关的军用无线电台也先后在明溪县城西廓村张家(今县无线电三厂)、李家(今县造纸厂)和夫人庙(今县文化馆)及坪埠村、夏坊乡鳌坑村、夏阳乡地美村等处留下遗迹。
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概况
李兆华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的需要,一九二七年三月下旬,党在上杭县城关北门创办了“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训练当时汀州所属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宁化、清流、归化(现明溪)的农民运动干部。养成所是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干部学校。养成所对当时闽西的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闽西革命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农民运动的产物
一九二六年问,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闽西籍共产党人,分别由广东农井所、中共两广区委和中共厦门特别支部派回本地,建立共产党组织。从一九二六年冬至一九二七年初,上杭、永定、长汀等县先后建立了党的支部。在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湖南省和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革命斗争的影响下,党领导汀属各县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斗争的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各县纷纷建立了农会、工会、学生会、妇女会等组织。在几个月时间里,永定县有四十多个乡组织了农会,上杭县大部分区乡和长汀、武平、连城等县的一部分区乡也都建立了农会组织。
农民们组织起来,向一切反动势力进击:农会组织示威游行,砸烂教堂;围攻打击北洋军阀残部,并且抓捕土豪劣绅;驱逐企图前来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右派;收回教育权,赶走传教士。在党的领导下,汀属各县广大农民和口工人、学生、妇女的革命斗争,汇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大革命洪流。
一九二七年二月底,在上杭举行了由共产党人主持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四县国民党党部及民众团体代表联席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运动等方面的决议,并且发表了宣言。这次会议特别强调农民运动,在宣言中号召革命青年“到农村去,唤醒农民,团结农民,训练农民,使农民认识革命的意义,运用革命的策略,建立巩固的革命基础,以自求解放”。为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会议决定开办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当场推定中央农民部汀漳办事处特派员王奎福(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员)和各县党组织负责人共十人为筹备委员,并选举林心尧为筹备主任。
养成所就是在洪流滚滚的大革命斗争、迅猛兴起的农民运动中创办的。
革命干部的摇篮
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正式开学。学员来自汀属八县,大都是由各县党组织经过挑选保送的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全校共分三个班,正式学员一百六十名,旁听生四名。学校筹委会下设教务处、军事训练处和庶务处,分别负责组织教学活动、军事训练和生活管理工作。
养成所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仿照广州农讲所的做法。主要教材有《马克思主义浅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讲所讲授的《中国社会各级的分析》,周恩来同志在广州农讲所讲授的《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以及肖楚女同志编著的《帝国主义讲授大纲》等。学员们统一在讲堂上听讲,然后或分班自行阅读、做笔记,或分组讨论。学员们联系当地的社会实际,经常讨论的题目有:为什么要革命?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富人为什么那样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地主豪绅是怎样压迫、剥削劳苦大众的?等等。
学员们学政治,也学军事。师生们统一食宿,过军事化的生活。养成所有一支步枪、八支木枪和一百六十多根木棍,是学员们进行军事训练时使用的武器。学员们还学画画,学唱歌。《国际歌》、《少年先锋歌》和《国民革命歌》是养成所的音乐教材。
为了锻炼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参加现实斗争,教务处组织学员分三路到上杭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一路到城郊的水西渡,桥头,宫子前;一路到城郊的土埔.水南、张滩;一路到湖洋的璜坑。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土地、农民生活状况和地主豪绅剥削农民的手段等项目。
学习期间,学员们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参加示威游行,进行街头宣传,张贴革命标语,散发革命传单。
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学员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养成所师生树立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教务处、军事训练处合设在一个不到十五平方米的小阁楼上,教员们就挤在这里备课、改作业。寝室不够,大部分学员住在附近的礼拜堂里,睡的是用条凳拼起来的床铺或是垫上了稻草的地板。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然而,学员们都过得很愉快。他们团结一致,刻苦攻读,互相关心,共同切磋。学校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校内经常是书声琅琅,歌声缭绕,进行军事训练时更是杀声震天。养成所处处呈现着革命部学校的兴旺景象和蓬勃生机。
革命种子在汀属八县生根开花
一九二七年,正当北阀战争节节胜利,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受到了严重打击的时刻,混进革命阵营中的蒋介石背叛了革命。由于当时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投降主义路线的错误,自动放弃革命领导权,特别是放弃了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随后在全国各地疯狂地进行大屠杀,大批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推入了血海。与此同时,蒋介石的魔爪伸进了汀属各县。
五月七日,反动派在上杭制造了反革命“清党”事变。这一天晚上,盘踞在上杭的国民党右派军阀兰玉田部,悍然出动大批军警,荷枪实弹,分别包围了养成所和汀属八县政治监察署、县党部、总工会、县农会、学生会、妇女会,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反动派极端仇视的养成所和其他革命团体,全部在这一天晚上被强行封闭、解散。养成所师生有的被关押,有的被驱逐,有的转移别处。当晚,上杭县学生运动负责人张楷,被反动派枪杀于县城保安宫前的大榕树下。五月八日,上杭县农民运动负责人包究生和工人运动负责人周继英,同时在县城南门码头惨遭杀害。
养成所筹备主任,中共上杭支部书记林心尧,在事变发生时,由养成所学员护送转移到武平,但不幸在五月八日为敌人跟踪抓捕。凶狠残暴的敌人,用种种酷刑把林心尧同志折磨得体无完肤。在敌人的监狱里,林心尧同志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他始终没有屈服,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崇高气节。敌人毫无办法,最后于五月九日,将已经奄奄一息的林心尧同志,用谷箩抬到武平城郊枪杀。烈士被害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向周围群众进行革命宣传,痛斥反动派的罪行,并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养成所被封闭之后,大部分学员回到原籍从事革命活动。养成所开办历时只有四十五天,时间不长,但它传播了马列主义,为汀属八县培养了一大批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革命干部。学员中的许多人,在以后的斗争中,成了各地革命运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不少人成为工农红军和地方游击队的骨干。上杭的学员李立民,一年后担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一九二九年红四军入闽后,当选为上杭县第一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以后调到红十二军担任重要职务。连贼的学员李云贵和长汀等县的学员,回到本县之后,都成了当地革命斗争的主要领导干部。其他如武平县苏主席练宝桢和农民暴动领导人张玉衡、梁心田,他们都是养成所品学兼优的学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阶级敌人的刑场上,在地下工作斗争中,养成所的许许多学多学员,为了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许多学员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养成所这座一战时期的革命干部学校,为汀属八县造就了一大批干部人才,它的功绩将永远被载入光辉的革命史册,先辈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在为“四化”而奋斗的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上杭县纪念馆)
归化青年在长汀乡村师范概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1928-1929年间,共产党以“省立长汀乡村师范”(简称乡村师范)为基点,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归化县也有部分青年在这里接受革命教育。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半个中国。这时候,在广州农讲所学习和外地工作的闽西共产党人回到闽西,建立党的组织。1926年冬到1927年,永定、上杭、长汀先后建立了党组织。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后,闽西的革命运动遭受了摧残,闽西的国民党与封建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相勾结,恢复反动统治,人民生活陷入痛苦的深渊。遭受破坏的共产党组织,进行了一些巩固组织工作。“八一”南昌起义后,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同志率领起义部队南进上杭、永定,路经长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长汀特别支部。当时,共产党员段奋夫(又名段浩)、罗化成、张赤男(广州武装暴动队员)、王仰颜(北大毕业生)、黄亚光(又名黄雨生)、罗旭东等与南昌起义军在城乡进行“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宣传和发展秘密农会等革命活动。党认识到为实现革命的方针,必须争取广大劳苦大众实行革命这个基本问题。1927年11月,国共合作在闽西有所发展,中共长汀特别支部派傅连章同志为郭凤鸣诊病之机,去做郭的工作,以郭的名义在汀城王衙前刘家祠开办了两期“政训人员养成所”。共产党员黄亚光、段奋夫、王仰颜等以教员的身份,从事秘密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培训农民运动骨干。
1928年初,中共长汀特别支部接管的县教育厅,在社会开明人士的支持下,取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在原有创办各乡村小学的基础上,又在新桥村北原维新小学创办了“长汀乡村师范”。共产党决定将“长汀政训人员养成所”的骨干力量转到乡村师范,开展秘密革命活动。1928年2月,乡村师范正式开学,校长阙荣兴(当时国民党左派,后到台湾),北伐时期,长汀建立国民党县党部时,与黄亚光等同志合作过,在他掩护下,党的工作在学校顺利开展。据《长汀文史》介绍,乡村师范的学生多数来自长汀、宁化、清流、连城等县的闽西贫苦知识青年,此外,还有来自瑞金的青年。下半年,归化去的青年有曾兆兴(盖洋大坑人)、张国华(城关人)、杨芳(城关人)、冯绍房(城关人)、刘蔓芸(城关人,起义人员)、朱新乾(瀚仙大焦人)、邱文澜(盖洋大坑人)、蔡福钦(城关人)、张隆友(城关王桥人)、李鑫书(城关人)、胡健(城关人)等十多位青年和清流青年赖洪基,还有江西青年谢占春、王知理等都同在新桥乡村师范初师班、专科班、特科班读书。当时,学校教师有黄礼中(黄埔军校毕业生,共产党员)、王仰颜(留日学生,共产党员)、黄亚光(留日学生,共产党员)、阙宝兴(阙朝)、兰少华、陈长云等人。
为了更好领导革命斗争,学校建立了党支部。黄亚光、黄礼中等以教员的身份开展党的各项工作,王仰颜同志负责具体外围工作,经常到学校找黄亚光同志联系,掌握学校的实际情况。团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在学校里,党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注意培养师范中阶级觉悟高,斗争坚决的积极分子,吸收他们加入党团组织。发展了20多人入党。1928年冬至1929年初,又发展了一批团员。经黄礼中、谢占春同志的介绍,有明溪曾兆兴、欧××等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学员在乡村师范读书一个多学期,还经常到社会上散发油印传单,如“穷人,分田,减租,减息,不还债”、“自由结婚”,“国民党就是国民狗党”,“团结、斗争”等,还演“文明戏”,向群众宣传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道理。党还以乡村师范为秘密基点,着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搞了一部分土匪的枪支,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队伍,暗中进行军事训练,并在实际斗争中提高师生和农民的军事素质。
1929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金汉鼎发觉了新桥乡村师范有共产党在活动,于是派反动军队进行包围,并强行封闭了学校。党的组织活动只好离开学校到农村去。党根据“六大”关于“争取群众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方针,有的学员分散在城关,有的分散在新桥、南阳等地,秘密发展工会、农会和党、团的组织。1929年春,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了闽西部分土地,龙岩创办了“列宁师范”,原长汀新桥乡村师范的归化青年,有的又继续到“列宁师范”接受革命教育;有的随邓子恢、张鼎丞在闽西苏维埃政府工作;有的随王仰颜同志率领的汀东革命武装,于1929年5月,出击清流,解放劳苦群众,活捉县长王××,破狱解救了在押的革命群众,并缴获枪支20余支;有的回家乡参加领导农民进行斗争。在以后的斗争中,不少人成为工农红军和地方游击队的骨干;有的解放后坚持为人民勤恳工作;有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阶级敌人的屠刀下,为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献身。长汀新桥乡村师范,这个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学校,为闽西革命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在闽西各县,同样在明溪革命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中共明溪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
材料来源:《闽西革命根据地史话》
访曾兆兴、刘蔓芸《长汀乡村师范情况》
《长汀文史》(一)
明溪苏区文化宣传活动纪略
李桂花
明溪苏区是较早接受进步文化影响和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的县份。早在党创立初期,党的革命思想就通过在广州、长汀等外地求学的明溪进步青年传播到这个贫苦落后的山城。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千余人,首次到达明溪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如梦令·元旦》,播下了革命文化的火种。此后,红军多次经过明溪和在明溪作战,在所到之处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绘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漫画、壁画,推动了明溪红色文化的发展。1934年,明溪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明溪文化宣传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苏区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为传播革命思想,教育苏区民众,鼓舞军民革命斗志,粉碎敌人军事进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创办革命刊物,传播革命思想
五四运动后,一批明溪籍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封闭落后的明溪,到外地求学,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和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成为明溪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革命思想的先行者。他们通过书信或邮寄报刊等形式,将《中国青年》、《拓荒者》、《创造》、《向导》等十余种进步书刊引进明溪,极大地激发了明溪进步青年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如,1926年3月15日,在广州求学的汀属进步青年创办了革命刊物《汀雷》共9期,不仅在广州发行,也发行至省外,并传入汀属各县。《汀雷》刊登文章百余篇,深刻揭露国内封建势力和靠山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罪行,提出被压迫民众奋斗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包括明溪在内的闽西地区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条件。受马列主义和革命书刊的影响,明溪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也开始创办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28年春,在长汀省立七中、长汀新桥师范读书的明溪青年学生邱文澜、蔡福钦、张国华、黄诰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创办了革命刊物《珩声》。抨击旧社会黑暗,报道闽西群众斗争,宣传进步思想,并将刊物寄回明溪。
这些革命刊物在明溪的传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热潮,为明溪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1929年,邱文澜回县后,向家乡人民宣传宣传党的方针、灌输马列主义理论、传播文化知识,秘密发展了部分青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了明溪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归化城市小组。邱文澜等人成为明溪苏区政府的骨干力量,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献出宝贵的生命。
二、书写红军标语,鼓动群众热情
从1930年初起到1934年冬,工农红军踏遍明溪山川,所到之处,标语琳琅满目,内容丰富多彩。如,1931年2月,红军在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红十二军进入明溪开展建立地方武装及地方政府工作。红军的军政宣传队在现县人民政府的南门砖墙上,书写了“红军是工农军队,扩大工农红军。”等标语,宣传红军政策,鼓励青年群众参加红军。同年6月,红四军13师在明溪胡坊镇进行打土豪分田地时,在所到的村书写了“我们是工农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打倒帝国主义,彻底平分土地!”、“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等标语,宣传红军的性质、开展的斗争,号召群众起来进行土地革命。1933年夏,彭德怀率领的东方军路过明溪沙溪乡时,在吕家大厝、牛伯岭陈家祠堂一带,书写了“不完粮、不定税、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次年,东方军攻占沙县并打退国民党卢兴邦2个团及童子军对明溪的进攻后,到明溪筹款,在夏阳乡御帘村、沙溪乡梓口坊村等地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书写了“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卢兴邦、反对卢兴邦苛捐杂税”、“活抓卢兴邦”等标语,鼓动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高利贷剥削的斗争,引导青年加入红军,保卫胜利果实。
这些旗帜鲜明,通俗易懂的标语口号,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党确定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内容涉及党、政、军开展土地革命和反“围剿”巩固红色革命政权,以及苏区各项建设等内容,极大鼓舞了明溪群众的革命热情,教育和团结了人民,打击了敌人。
三、创办无产阶级学校,点燃希望之火
明溪苏维埃政权建立前,苏区军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县只有1所高等小学校和4所乡小学,学生大部分是富家子弟,贫苦家庭的孩子都上不起学,农村中的文盲占总人口的90%以上。1931年7月,工农红军解放归化县后,在枫溪、夏坊、城关等地开办苏区列宁小学10余所。学校招收男女学生,除膳食费外,一律免收学杂费和书籍费,贫苦家庭的孩子踊跃上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苏区小学禁止强迫、灌输等封建旧式教法,严格审查旧教材,禁用“四书”、“五经”和国民党党义教育教材。提倡启发式教学,运用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形象直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儿童思维,发展自己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课程设置国语、算术、社会常识、科学常识、图画、游戏、体育、生理卫生课等,课外还组织劳动实习和社会活动。教科书有《共产儿童读本》、《国语教科书》、《算术教科书》、《政治课本》、《共产主义课本》、《劳动小学暂用课本》、《劳动小学暂用常识课本》和《儿童歌谣》等,文娱课则学唱《国际歌》、《妇女解放歌》等。
1934年1月6日,明溪苏区政府成立后,县、区、乡均设立文化教育机构,县设教育部,成立文化委员会,群团组织设文化干事,村有文化小组。除了在苏区开办学校教育外,还开展了扫盲运动,举办工农夜校、妇女夜校、成年补习班、识字班、文字所和读报团及其他干部培训班等。教员由区乡干部轮流担任,边上课边宣传发动,使一些原来持观望态度的群众,逐渐解除了顾虑。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到处呈现出“子教父、媳教婆”的生动场面,苏区扫盲率达到80%以上。
苏区各类无产阶级学校紧密联系革命斗争实践,不断推动苏区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打破了旧社会思想习惯和传统,启发了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查田运动、扩大红军、收集粮食、春耕生产、扩大赤卫队等阶级运动和中心工作。
四、开办列宁室,建立宣传阵地
明溪苏区军民在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建立文化团体,建设文化设施、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不断粉碎敌人的文化“围剿”。苏区机关、部队、学校、农村普遍建立了俱乐部和列宁室,组建了业余宣传队、歌咏队等。苏区政府在城北叶家大厝(现畜牧水产局宿舍楼)设立列宁室,与县苏保卫局合署,吸收红军战士和全县苏区群众参加活动。在列宁室大厅,正中挂列宁像,四周张贴以列宁语录为内容的标语。书桌上摆放《新社会观》等革命书籍,还有全县发行的报刊,如中央和省各机关出版的《红色中华》、《斗争》、《红星》、《苏区工人》、《红色闽赣》等。室内还设有棋台桌和乒乓球桌。列宁室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是政治演讲,读红军捷报、学习研究马列主义;运用沙盘灵活作业,学习战争和识字;编墙报,每星期出一、二次;唱歌谣;体育运动;演文明戏等活动。列宁室还设立红军家属通讯处,替苏区红色战士写家信。红军指导员担任列宁室的负责人,列宁室的宣传队员成为宣传教育群众、瓦解分化敌人的骨干力量。列宁室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使群众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成为学习发扬列宁的工作作风和革命精神,培养红色战斗员、苏区干部和群众的良好生活习惯,激励革命积极性的宣传阵地。
五、创作文艺作品,讴歌红军精神
明溪苏区的巩固和土地革命的开展,大大激发了明溪苏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他们将传统民歌、小调填上新词、配上动作,载歌载舞,深受群众喜爱。如《千年铁树开了花》、《老妹最爱当红军》、《西江月》、《冲锋歌》、《多捉师长送我们》、《欢送红军》、《好男好女爱当兵》等。据不完全统计,仅保存或流传至今的苏区革命歌谣就有几十首。这些极富明溪地方山歌韵味的歌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苏区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粉碎敌人的乌龟壳》、《悔不该》、《反对开小差》、《迫债》等戏剧,这些戏剧反映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部队、赤色游击队、革命群众以及反动阵营的各种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揭露了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罪行。此外,苏区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大量的漫画、壁画、雕刻等文艺作品。如,1934年,为纪念苏区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列宁室的宣传队在县保卫局的大厅用粗笔浓墨画了4幅壁画,宣传“五一”节意义和八小时工作制,在靠大门边的墙上还画了一幅“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壁画。这些文艺作品采取最通俗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利用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事例,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使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的宗旨,了解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任务,从而唤起群众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
苏区文化工作者还通过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摧毁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过去许多农民家里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神主牌位,换上了马克思、列宁的画像;曾经香火旺盛的宫观庙宇,变成列宁学校的教室或办公场所。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各种陋习被革除,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自尊自强、互敬互爱等蔚然成风。
苏区各类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在1930至1934年短短的5年时间中,明溪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和苏区的建设事业,特别是在第五次“围剿”斗争中,多次打退国民党反动军队对苏区的侵袭,并取得中央苏区东方战线粉碎敌人堡垒封锁线的一次重大战役归化之役的胜利。红军在明溪活动期间及长征前夕,全县共有
3200多名明溪热血儿女踊跃参军参战,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9%,进一步壮大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同时,苏区人民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军费,有力地补充了部队的给养,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明溪为何将帅少
张长河
明溪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著名的县份之一。明溪县自1929年夏建立党组织以后,在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三军团、红七军团、红九军团、东方军和闽西红军独立七师、独立七团的影响和帮助下,发展了县、区、乡党的组织,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发展了地方武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特别是在筹款、筹粮、参军、参战、扩大红军、支援红军方面,明溪人民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自1927年明溪就有大批青年学生到闽西的上杭、长汀等地参加农运培训和学校学习,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教育,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他们学政治,学军事,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党团活动。他们在激剧变化的革命形势下,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当时明溪县在闽西的青年有邱文澜、叶鸿辉、蔡福钦、罗自珍、张国华、杨芳、曾兆兴等人加入了党、团的组织。闽西的后田、平和、蛟洋、永定四大暴动后,闽西革命形势非常有利,这对在闽西的归化青年是莫大的鼓舞和振奋。特别是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红四军入闽后,归化青年更加活跃,纷纷在闽西加入红军队伍。在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并得到红军部队和闽西特委的重视和培养。《中共闽西特委给省委的报告——关于党务问题》一文中,就提到“武平在四军帮助之下,却有很大的发展,但原来的基础太弱,四军到后还要费很大的力量去整理,这就是要派人去工作的问题,特委现在觅得了一个归化的同志,准即派去……。”可见,当时归化的党员在闽西的革命斗争中,是比较突出的,能“准即”被特委派去主持一个县党的工作,这就说明明溪是有人才的。在1929年,归化的叶鸿辉就在长汀红军某连任连长,蔡福钦任连指导员。这批在闽西求学的归化知识分子,他们才华横溢,思想觉悟高,加入红军后,有指挥能力,都在红军部队中任有职务。在那革命熔炉中,他们都有着闽西其他县名将一样的条件和素质,都有成为将领的可能。
自1930年至1934年的5年中,三明市苏区县的宁化、清流、归化都同闽西的其他县一样,经过多次的扩红运动,大批青年加入了红军。1930年4月闽西特委发出《关于扩大红军》的通告,号召闽西青年“当红军去”。1931年5月,闽西各县青年响应中央局《扩大红军》的号召,纷纷参加红十二军。6月,红四军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三师从建宁到明溪县境内筹款和扩红活动。7月,红三军团的第一、第三、第四、第六师“千里回师”途经归化,在红军部队的影响和帮助下,明溪县的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成为明溪青年最热心的事业,邱惠莲、叶维书等一批青年参加了红军。同年9月,红十二军下辖的三十四师进驻明溪城,在其三十五团团长曹金的带领下,团部长期驻守在明溪城关。三十五团在明溪开展筹款、扩红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明溪县境内就有数百名青年加入了红十二军三十四师的三十五团和三十六团。
1932年,闽西苏区就有数万人加入了红军队伍。宁化县在一个月零三天就扩大红军1400名,清流、归化也有大批青年参加红军,7月至10月,宁化、清流、归化等县就扩红1304名。宁清归的独立营、独立团也编入到独立七师或独立七团。他们在宁化、清流、归化境内开展游击战。经过锻炼,他们成为勇敢善战的红军战士。明溪县的邱文澜,带领70多名红军战士到罗翠打击敌人时不幸牺牲。
1933年,临时党中央发出了“猛烈扩大红军”的指示。3月28日,邓颖超号召苏区人民《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而奋斗》,在闽西各县又一次掀起扩红运动。宁化同上杭、长汀开展了扩红竞赛。宁化在一个多月中,又扩红1400多人,其中淮土区扩大红军800余名,禾口区扩大红军400多人。当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把淮土、禾口的光荣成绩发扬到全县、全苏区,宁化成为闽西扩红模范。这个阶段,长汀扩红1300名,连城扩红350名,汀东扩红850名,上杭扩红600名,清流扩红300名,归化扩红300名;建宁、泰宁七千多名少先队中,就有1500人加入红军,编入少共国际师。
1934年,当敌人以百万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进攻中央苏区时,赣南和闽西各县广大工农又有62269人武装上前线。三明的苏区县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的工农和知识分子也同中央苏区其它县一样,积极参加红军,武装上前线,为保卫中央苏区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五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自1928年至1934年,一百多万人口的闽西,七年间,就有十余万人参加红军。龙岩地区七县有8万多工农和知识分子加入红军,有25000余人参加长征,三明市的苏区五县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共有2万多人参加红军,约7000人参加长征。当时仅17万人口的宁化县,先后就有13300余人加入红军。综上所述,宁清归苏区早期就有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在闽西加入党的组织,又在红军中担任职务;有的被闽西特委派回宁化、清流、归化组织武装暴动、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发展武装,组织领导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并炼就了一大批具有领导能力,指挥才能的红军指战员。宁清归又有如此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参加红军,按理说,应该有一批象上杭才溪乡“九军十八师”那样的将领载入史册。可是,当你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的1553名将帅中,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县的将领就很少。这是为什么呢?从明溪县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当时明溪县的人口少,因此,参加红军的人数也相对少。
其二是,这里的苏维埃政权没有充分得到发展,而反动势力较强,红军一走,敌人卷土重来,并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来瓦解人民,镇压革命,诱骗、恫吓、威胁群众,叫群众不要参加红军,还不断采用惨绝人性的杀、烧、抢、逮捕、敲诈勒索、“自新”以及奸淫等毒辣手段,破坏革命,使明溪籍的本地干部、群众难以坚持,斗争有多次的反复,相当一段时间,有拉锯式的情形。因此,广大的工农和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及其成将就受到影响。
其三是,明溪籍的红军在几个重要战场的战斗中几乎全部阵亡。如,明溪籍的红军连同宁化、清流、建宁、泰宁的红军,在长征前,大部分被编入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少共国际师。他们在长征中担负着后卫的任务。1934年12月1日在湘江战斗中,陷入国民党何键、薛岳、周浑元部队的攻击,这几支红军部队被打垮了,红八军团二十一和二十三师、红九军团的二十二师、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少共国际师几乎全部阵亡。宁化、清流、归化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几乎都壮烈牺牲在湘江之战。根据资料记载,长征出发时8万6千人,过湘江剩下3万多人。
另一方面,不少明溪籍的青年参加寻淮洲、乐少华、粟裕所率领的红七军团,后改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12月在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地区,遭到多于我军七倍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奋战数日,红军部队几乎全部牺牲。参加红七军团的明溪籍红军战士也都牺牲了。仅有曾兆兴在此战负伤后逃回。
另有部分明溪的红军战士,分别在1933年7月和1934年1月编入闽西红军独立七师和独立七团,除了大部分于1934年5月随独立七师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参加长征外,独立七团为掩护红军主力撤出苏区的任务,于1935年2月在江西洋坡战斗时,部队伤亡严重,人员大多牺牲失散。著名的红军指导员蔡福钦在随东方军打沙县战斗中光荣牺牲了。又如城关的杨芳、叶念芹、付山海、张石生;雪峰的叶维书、杨言旺、刘木水、李鑫书、陈球生、王立川、廖新增、张良库;胡坊的叶真和;瀚仙的谢维福;盖洋的邱爵彬、范禄文;夏坊的黄贞莲(女)、胡发生、胡发魁……等一大批红军战士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也都牺牲了。
其四是,当时明溪县的居民大多是从江西、闽西等地移居来的。外地在明溪的居民,他们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生活非常贫困,他们在红军的影响下,容易接受革命宣传和教育,“穷则思变,穷就要革命”,他们成批成批加入红军队伍,斗争又很坚决,其中有的成为著名的将领,但因种种原因,他们没能回明溪认祖归宗。明溪为何将帅少?答案是:革命尚未成功,战将已先阵亡。
东方军在明溪活动情况及其意义
罗兴东
明溪(原称归化,1934年4月因与绥远省归化城同名,改名明溪),位于福建省西北部腹地。东邻三明市三元、梅列区和沙县,南毗永安,西接清流、宁化,北界将乐、泰宁、建宁,是三明市中部通往闽西、赣南、闽北、闽中的交通枢纽。1933年7月和1934年1月,以彭德怀为司令的东方军二次入闽作战,解放了明溪和清流、宁化等大片土地,扩大了中央苏区版图,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东方军二次入闽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溪等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士气。
一、东方军明溪活动
明溪是闽西与闽北的要冲,也是福建通往江西的咽喉之一,是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明溪县城在1931年6月、9月,1932年2月、6月,1933年5月曾五易敌手。1933年7月东方军首次入闽于宁化集结后,攻占明溪,重建明溪苏区,并以明溪为依托向东面和北面的沙县、将乐、顺昌等地展开作战;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以明溪为大后方,攻占沙县,重创卢兴邦部,缴获大量军需品。
(一)第一次东征入闽明溪活动
1933年7月1日,中革军委命令以红三军团和红七军团的十九师组成东方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滕代远为政治委员。为配合作战,命令红三十四师及闽赣省军区、福建省军区宁清归军分区、各独立师团营等地方武装配合东方军作战,统归彭、滕指挥。7月2日,彭德怀率主力第四师、笫五师从江西广昌的头陂地区出发,分两路经新安、丹溪和驿前、石城,向福建境内挺进。7月5日,东方军按预定计划到达宁化县西部地区集结。7月7日,红三军团第五师奉命扫除清流泉上敌人外围工事,包围土堡,并分兵向清流、明溪突袭。7月9日,红五师第十三团歼灭了明溪守敌卢兴邦307团第二营,解放了明溪县城。明溪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紧密配合红军部队对沙县、将乐实行严密警戒,切实封锁消息,开展巩固明溪的工作。7月19日,东方军胜利攻占泉上土堡,解放了明溪、清流、泉上等大片土地。
东方军完成入闽作战第一阶段任务后,8月14日东方军司令部于连城发布行军命令,诸兵团任务:“…第十九师为右翼支队掩护我主力秘密移动为目的,其十九日应进至归化东北集结待命;第三军团之四、五二师十九日应集中归化待命行动;直属队尾第四师行动,十九日到达归化…”。16日,东方军主力离开连城分途向明溪挺进,开始执行入闽作战的第二阶段的行动计划。19日,红七军团第十九师到达明溪东北地区集结待命,并向沙县、将乐警戒;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直属队和东方军司令部同时进驻明溪城关。21日,彭德怀、滕代远于明溪司令部发出消灭洋口、顺昌、将乐之敌的行军命令,并对各兵团的行动作具体部署:第十九师为左纵队于21日午后移至明溪铁岭、龙湖之线,22日到达将乐白莲一带宿营,23日经明溪夏阳乡瓦溪、新坊村到达将乐夏茂北端坝角一带宿营待命,对顺昌切实封锁消息;第四师、第五师为右纵队于22日出发经明溪龙湖天山岗到夏阳、御帘一带宿营,23日经夏阳后洋、罗坊到达将乐县夏茂、水南一带宿营待命,并对沙县、洋口切实封锁消息;直属队于22日出发经龙湖到白莲宿营,23日衔接十九师到达夏茂宿营;拟定23日所有部队开进夏茂地域集结待命。23日以后,东方军便按原计划开始攻打沙县、将乐、顺昌、延平等地。9月28日,东方军完成入闽第二阶段作战任务,执行朱德、周恩来的命令,于10月4日集中泰宁,分左、右两纵队分途回师江西,结束了第一次东征入闽的历程。
(二)第二次东征入闽明溪活动
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蒋介石以重兵进剿十九路军,对中央苏区暂取守势,中央根据地出现了新的转机。为了扩大苏区和筹款,支援十九路军,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红三军团奉命再次东征入闽作战。次年1月3日,东方军编组就绪后,在彭德怀司令员、杨尚昆政委的率领下,从江西广昌头陂一带出发,经安远、泉上于8日达明溪城,9日驻明溪夏阳,次日东方军主力到达沙县的富口地区待机。这时,东方军以明溪为依托,在明溪的滴水岩等地设立医院,明溪县城设立兵站,红军部队络绎不绝。明溪成为东方军攻打沙县的大后方,为过往部队提供食宿,伤病员在这里得到精心治疗。为了配合东方军作战,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从清流迁到明溪城,同时又在明溪设立“归化警备区”,归属东方军司令部指挥。
东方军以明溪为大后方,于25日胜利攻克沙县城,俘敌四千余人,缴获大量军需品。克城后,军委动员部发出调集3800名运输员到沙县挑运战利品的通知,宁、清、归等县积极响应,军分区配合地方政府有组织的把战利品搬运到苏区内地,明溪苏区仅在夏阳地带就动员了300多名群众到沙县去帮助挑战利品,有力地支援了东方军。30日,东方军司令部在沙县发出集中明溪待机的命令,对各兵团作了具体部署:军团(缺四师)于2月2日集中明溪待命;第五师于1月31日由沙县富口搬运资材,2月1日到明溪夏阳,2月2日到达明溪城;第六师分前后两个梯队于1月31日由沙县出发,经富口、荷山、白溪等地,2月1日前梯队到明溪御帘下庄附近,后梯队到达明溪夏阳,2月2日全部到达明溪城;军团司令部及直属队于1月31日出发到达荷山,2月1日到达明溪御帘,2月2日进驻明溪城。
1934年2月28日,为阻击进犯江西中央苏区之敌,东方军离闽返赣,投入反“围剿”新的战斗。至此,以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胜利结束。
二、东方军明溪活动意义
东方军二次入闽作战,解放了明溪全县,消灭了盘据在明溪的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势力,建立了明溪苏维埃政权,使明溪重入中央苏区版图。东方军在明溪及其周边战斗的胜利,又鼓舞了明溪人民革命斗争的士气,明溪青年踊跃入伍加入红军,群众积极捐款、捐粮支援红军,明溪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得到空前提高。东方军在明溪留下的足迹,对明溪具有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一)消灭长期盘据和侵扰明溪的反动势力
1930-1934年,长期盘据侵扰明溪的反动势力主要有以叶大增为首的民团、福建军阀卢兴邦和马鸿勋、国民党周志群部等。
东方军首次入闽作战,在明溪及周边战斗中,消灭了大量盘据和侵扰明溪的反动势力。1933年7月9日,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歼灭明溪守军一营,再次解放明溪县城;19日攻占泉上土堡,活捉国民党宁化县长黎群薰,毙敌团长程思海以下官兵300余人,俘敌9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及物质,并顺势解放了明溪、清流、泉上等大片土地,肃清地方民团,使明溪重入中央苏区版图;30日全歼19路军区寿年部驻连城朋口镇一个团;8月3日,在连城县姑田镇消灭区寿年部一个旅3个团2000余人。此后,东方军挥师南下,转战于连城、明溪等地,肃清地方反动势力,收复了连城、新泉等老苏区,并开拓了明溪、宁化等纵横数百里的新苏区,使闽西与闽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4年1月,重组后的东方军二次入闽作战。25日,攻破沙县,将困守沙县城卢兴邦部两团及靖匪千余人完全消灭,俘虏四千余人,巩固了明溪等中央根据地。
(二)加强明溪党的组织和建立明溪苏维埃政权
东方军收复明溪后,1933年7月20日朱德、周恩来致电项英,请令闽赣省委、省苏军分区迅速派工作团到清归地区开展工作。明溪在红军部队和省苏工作团以及宁清归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各项工作得到很大发展。明溪县委又进一步健全起来,加强了县东南(区委),西北(区委)两个办事处和明溪城市(区委)党的工作,以及县保卫局和华枫、鳌龙等乡党的建设,发展地方武装,并加强了各级工会、农协会、赤卫队、少先队和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工作的领导。11月,各区乡进行了选民登记,在全县各级进行了选举活动。年底,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临时县工农革命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了选举。1934年1月6日正式成立了“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其中,主席:叶鸿辉(兼军事部长),副主席:张国华,土地部长:赖水金,财政部长:刘孝森、李鑫书,粮食部长:叶维书,保卫局长:马炳章,交通部长:刘愈益,青年部长:杨桃芳,邮政局长:曾可贤。此后,全县的区苏、乡苏政权象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健全、壮大起来。至2月底,明溪全县解放,并有10个乡,127个村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东方军的这次入闽对明溪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明溪的革命形势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促进明溪苏区群众政治觉悟、阶级觉悟的提高
东方军部队在明溪期间,恢复区、乡政权,协助解决土地、劳动问题,深入各地开展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通过印发张贴各类布告、宣言、传单,刷写标语、口号、红色歌谣,大小集会等形式(至今保存完好的标语有:“欢迎十九路军士兵与红军一同抗日”,“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卢兴邦、反对卢兴邦苛捐杂税”、“活抓卢兴邦”等),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同时开展打土豪分田分地的斗争。
东方军的宣传和发动,提高了明溪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激发了广大劳苦群众参加生产建设和支授革命战争的积极性。明溪群众支持和配合红军的各项活动,积极捐款、捐粮、捐物,支援红军,仅泉上一战,就筹集了充足的粮食等物质给养,有力的支援了东方军顺利攻破土堡;积极参与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建设,选举能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革命者担任乡、村苏维埃主席等职务。广大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保卫胜利果实,仅1933年和1934年明溪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的青年就有3000余人;军民关系如鱼水,东方军攻打沙县胜利回师途经明溪的夏阳、御帘、梓口坊、沙溪等地时,受到沿途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他们为子弟兵送水、送茶、烧火、做饭……,红军进驻明溪城时,明溪各界人士和群众手执小红旗、敲锣打鼓、列队迎接东方军凯旋。
东方军二次在明溪的活动,给明溪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团结奋斗、英勇善战”的东方军精神,激励着明溪人民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为纪念东方军在明溪留下的历史足迹,2008年3月,明溪把原东方军在明溪集结休整的岭干路更名为东方军路,让东方军精神在明溪永放光芒。
(本文根据明溪党史资料丛书,东方军入闽的有关电报、电文,《福建党史月刊》东方军纪事等资料整理)
红军在胡坊活动概况
胡坊,位于明溪县南端,它北接城关、瀚仙,东北接沙溪,西与清流县相靠,东南与永安毗邻,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林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归化县苏维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采取流氓的反革命政治手腕,抽调力量,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当机立断,改变了战略进攻的部署,向闽西和闽西北地区迅速发展过来,以创造新的战场,扩大红军队伍和筹款解决供给问题。1931年6月初,红四军遵照总前委第八、第九次会议的决定,迅速以主力在明溪、清流和连城等地,开辟工作区域(建立政权、打土豪、平分田地)。6月底,红四军指战员100多人从归化经胡坊去永安筹款。红军先后在胡坊的冯厝、胡坊、柏亨等乡驻扎了五、六天。红军一来,当地豪绅地主挟款逃跑,大部分群众也躲到山上去,经过一、二天,群众陆续回到乡里。据老年人反映,红军在胡坊先后打了叶汉基、叶隆兴、邱福娣、涂振发(柏亨)等五、六个土豪。头班红军在胡坊打土豪,曾在老圩“华光庙”前搭台开大会,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杀豪绅的猪,并把猪肉分发给劳苦群众,还分发了没收来的地主豪绅的谷子、衣物和其他浮财等。红军所到的乡村,还刷写标语、张贴布告。内容是:“我们是工农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如今,胡坊乡上厝门口砖墙上还保留这样的红军标语:“打倒帝国主义,彻底平分土地!”当天堂(苏家)大厅墙上也保存着“红军第四军十三师卅九团政(宣)”的标语:“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等。
1931年12月13日,红军和游击队从安砂、清流来归化胡坊的柏亨、瓦口和胡坊一带追剿白匪。红军罗成发和游击队长陈××,在胡坊乡还动员青年群众踊跃参加儿童团,赤卫队。
1933年12月21日,红军300多人,由归化城经冯厝到胡坊,偷袭胡坊守敌王连,双方激战终日,击毙敌军10多人,缴获步枪2支,敌营长王连伪装逃跑。红军也牺牲数人。最后红军由柏亨经炭山、清流退却。
1933年7月初,东方军收复归化,全县得到解放,年底着手组建“归化县苏维埃政府”。12月23日,国民党归化县残余势力将县署迁移胡坊沙地坑办公,进而在胡坊设立伪警察局,压迫监视我革命活动。这时,又正处于敌人五次“围剿”,形势十分吃紧,原在胡坊从事胡坊临时工农革委会工作的黄水生等人,接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东南办事处的指示,带回一枚“归化县胡坊苏维埃政府”的公章,正在胡坊开展工作,不料还在筹款,负责人和代表就被反动民团抓去,印和袖章等标志也全被搜去,最后,乡政权没建成。
党和县苏十分关心胡坊人民。又先后于1934年3月3日晚,派出县游击队随红军七军团十九师五十五团袭击驻胡坊炮楼敌人,敌我交战,最后击溃敌五十二师一连及土匪百余人。
1933年冬起,蒋介石又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敌以东路军由顺昌、沙县向将乐、泰宁和归化进攻。为保卫中央苏区,沙县方面的红军于1934年2月初向归化城集结,红军来归化的路线,一是从夏阳经御帘、龙湖到归化城,另一是从夏阳经沙溪到胡坊。从沙溪过来的红军,路上甩开敌卢兴邦尾追后,又机智地绕到敌人的背后,追歼了敌人约40多人,吓得敌人一到胡坊就躲到乌龟壳里去。但是,仗势欺人的胡坊地霸之一李国金,却不知耻地在戴着大礼帽,晃着文明棍,在圩上大摇大摆,并唆使他的勤务兵,刁难我百姓,早在圩上监视敌人动静的红军战士,立即向这两个家伙扑上去,缴了他们的枪,并把李国金五花大绑、押送回团部,敌人从岗楼上瞭望到这情景,不断射击,并蜂涌出巢,正和我埋伏圩外的红军接起火来,只听一阵枪响,敌人就被我红军击退,溃逃往西十里的邝坊一带,这就是乡村里传说的胡坊老圩战斗。
红军几次到胡坊,纪律十分严明,公买公卖,经常替群众担水、扫地、劈柴,一方面宣传、发动组织群众,一面自己认真地集中在胡坊门头山做操训练,站岗放哨。群众见到红军这样可亲可敬,都主动为红军带路,帮红军砻谷子,送柴送莱,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红军住,但红军仍是用门板,稻草铺地,夜宿街道。胡坊老中医李发生,热情地为红军伤病员诊病开药;有的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受伤红军战士……
1934年胡坊乡临时工农革委会:
代表:罗木生、黄水生(原宁化上坪乡财政部长)
同年秋,红军离开胡坊往江西转移,当时,胡坊广大劳苦群众情依难舍,黄恩子、李水发、叶财章等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队伍,还有苏光进(柏亨人)、林德金等先后随红军转战到江西等地,后因在战场上负伤,才返回本县。红军离开苏区,反动派对劳苦大众大肆摧残杀害,一些给红军接头,参加革命活动的积极分子先后惨遭反动派的毒害。如肖伍子(长汀籍)、邓万柯、叶真和、老蒋(连城籍)等人都惨遭当时伪明溪胡坊民团姜祥兴杀害于粜米岗一带。
1949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从三元经沙溪、胡坊到明溪,胡坊人民终于获得了解放。
胡坊红军标语:
打倒帝国主义
彻底平分土地
红军(宣)
﹝上厝李家门口﹞
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
红军第四军十三师卅九团(政宣)
(胡坊当天堂苏家)
工农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匪党!
红军第四军(政宣)
(胡坊当天堂苏家)
欢迎民团童子兵杀死你们师傅,打土豪分田地!
中国工农红军制
(胡坊当天堂苏家)
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
红军七军团(政宣)
(胡坊当天堂苏家)
活抓卢兴邦!
红军七军团十九师五十五团
(胡坊当天堂苏家)
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卢兴邦,反对卢兴邦苛捐杂税!
欢迎被欺骗压迫去当民团童子兵的赶快回家打土豪分田地!
红军七军团十九师五十五团
胡坊当天堂(苏家)
(摘自《明溪革命斗争史资料选编》第三辑)
沙溪红星闪耀
林华东
沙溪,位于明溪县东部,距县城23公里,东与三明市接壤,西与瀚仙相连,南依胡坊,北邻夏阳。沙溪,因居沙溪水系上游的支流渔塘溪贯穿其境内而得名。沙溪乡共有6个村,2个农场,32个自然村落,有1230户,5670多人。
沙溪是明溪的东大门,过去,这里是内地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是明溪最繁荣的农贸集镇之一。1931年,这里设立有沙溪水运站码头,置有小木船和竹排若干艘,沿沙溪河道直通三元区莘口,从这里不仅可以把山区内地盛产的谷子、大米、黄豆、香菇、红菇、辣椒干、老鼠干、肉脯干、豆腐皮、薯粉条丝、笋干、兽皮、毛边纸、五色纸、锡箔纸、毛竹、松脂和木材等运销南平、福州、厦门和九江等地。还能运来山区人民需要的布匹、食盐、食糖、煤油、肥皂和火柴等日常生活用品。过去,沙溪也是封建势力较集中的地方。该地区有3839亩土地,其中,公轮土地1981亩,占总数51.6%;地主土地334亩,占总数8.7%;半地主、富农土地142亩,占3.7%;中农土地977亩,占25.3%;小土地出租土地89亩,占2.5%;贫农土地314亩,占8.2%,学田、庙田、祠堂田、桥田、社田、祭田等超过该乡每人平均数的2倍以上。而中农土地有970多亩,占25%,贫农土地仅314亩,占8.2%。豪绅、恶霸吸饱人民血汗,嫖、赌、淫、占等无所不作。人民忍受着反动派的抓丁派款、放高利贷、苛捐杂税的痛苦,一块光洋有时仅买得1斤盐,8枚铜板只够买1盒火柴。
镰刀斧头红星旗,猎过汀属归化地。1930年起,朱毛红军先后来到明溪。1931年夏,在中共归化县委领导下,明溪人民有了自己的红色政权——福建省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自1931年至1933年,它下设的区级政权“县东南办事处”,管辖到溪口、岩前、龟山、夏阳、道南等7个乡。1931-1932年,红军连续两次来沙溪乡筹款,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1933年7月9日,彭德怀指挥东方军五师收复归化全县,年底筹备成立归化县苏维埃政府。此时,沙溪地方建立了政权——“归化县苏维埃溪口乡工农革委会”,主席林发金,乡贫农团主席叶××。辖沙溪、梓口坊、岩前、吉口等村。与此同时,明溪东南区域进一步健全和发展了党、政、武装、群众组织。梓口坊罗厝田曹石狗家曾是沙溪党组织活动联络点,曹水生,原红军战士、中共党员是该联络点的负责人。当时,地下党员还有曹福章、曹福贵等,在梓口坊砖瓦厂当师傅,每天有许多瓦工来求艺谋生,瓦厂成了穷苦百姓的集结地,曹氏三人利用烧窑做砖瓦为掩护,发动穷苦人起来与封建官僚统治阶级展开反对苛捐杂税,反剥削斗争。
1933年夏,彭德怀率领东方军路过沙溪,团部机关设在吕木妹、吕清水家。1934年春,红军胜利攻克沙县,由前线回师苏区内地,红军从夏茂一带进入夏阳地美、新坊经夏阳,后搬运队伍和伤病员分两路,其中押送战俘、护送伤病员的红军队伍进驻梓口坊基督教堂和黄家祖厝一带,设有电台、卫生站,最后又路过永溪进入沙溪。1934年6月4日,红军七军团十九师王稼祥部率千余人,由黄沙口、岩前、梓口坊、永溪,5日经沙溪到明溪城。这时,红军指挥机关和警卫连,机枪连战士分驻沙右和沙左树林顶吕家大厝、牛伯岭陈家祠堂一带。红军所到之处,张贴或用石灰水刷写标语:“不完粮、不定税、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1934年大年初一红军从夏阳方向过来打梓口坊一带的童子兵、大刀会,在梓口坊基督教堂双方激战、击毙匪徒5人。牺牲红军排长1名,敬葬于现沙溪中学后山。有一位红军伤员跟不上部队被留住在黄天锦、罗秀英家,为避开敌人,夫妻俩又将红军伤员转移至并坑山上草寮,坚持每天送饭、送药,护理到伤愈。当地群众吕凤根、黄友宾、黄金品、严莲珠、杨凤珠和青年妇女帮红军砻谷子、借盐巴、借猪杀肉、卖柴火、送菜、烧火做饭……。翌日,红军陆续离沙集结明溪城,梓口坊邓家和、张石润、黄永生、永溪老熊、卡子等人踊跃参加红军,罗行希、邓九荣等人为红军搬运器械、行装。军民情谊难弃,吕木兴收到红军送的水壶,黄天祥家收下红军铁皮箱,还有的保留苏维埃钞票、银毫、借谷票等。
1934年冬,主力红军离开明溪开始长征。明溪反动当局,出动团匪武装对全县实行野蛮的烧、杀、抢、掠、罚,沙溪人民也同样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4年6月,明溪划归闽赣省,闽赣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常在归化边境龙栖山活动。1935年4月1日由将乐方面游击归化夏阳一带,后经梓口坊转沙溪,拟乘圩袭击明溪城敌人。4月8日早晨,红军游击队涉水越梓口坊河面,敌人尾追,双方在河面激战,伤亡很大。红军与敌人边打边撤,到永溪新姆庵桥头,又进行一次激战。后转到沙溪南窠头、马柯山田坑土堡,过卷桥受敌堡机枪扫射,红军边还击,退牛伯岭附近,折上金山,抢占山头,边挖掩体抵抗,敌十四团几次想登山,都被红军的手榴弹击退,直到傍晚五时许,战斗停息,红军游击队最后分两路,一路折入龙湖地带,一路挺进王力、下际、六合往胡坊去闽西南。
1948年,中共明溪县城工部组织负责人彭生香,多次来沙溪“公太转运站”和梓口坊等乡,建立联络点,做国民党沙溪乡长邓家声和罗隆声、王石伦等人的工作,发展城工部外围群众组织,并迅速地与中共明溪支部负责人游荣长取得联系,进一步加强策反工作,促使沙溪和平解放。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六一团二营指战员在三元武工队员配合下,进驻沙溪。这时,沙溪人民戴袖章,手执小红旗,鼓乐齐鸣,鞭炮阵阵,列队迎接解放军进入沙溪乡。从此,沙溪乡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剿匪反霸,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雪峰老苏区革命斗争史调查
宋经文
一、概况
明溪是闽西苏区的组成部分。雪峰,即现在瀚仙、城关和雪峰镇。面积280多平方公里,2万多人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至1934年冬,工农红军一直在这里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1931年7月间,红军由闽北来明溪,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红四军第一次进驻明溪城,毛泽东驻地是城北郊渔塘溪畔四贤祠(今老人安养中心附近),朱德驻坪埠谢厝湾吴家水井旁内屋。时间虽短,但红军同志以这里为工作区,认真开展工作。宣传发动群众,召开座谈调查会,帮助地方组织贫农团、赤卫队,建立“归化县工农革委会”,地方党政组织还协同红军打土豪,筹集了一定的款项。1932年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三十五团又进驻明溪城,归化人民在县委、少共县委领导下,配合红军展开拉锯战。1933年7月,彭德怀指挥的东方作战军入闽后,于7月9日,红三军团五师一举歼灭明溪城守敌,解放全明溪。从而以“围点打援”的战术,配合主力红军拔除宁化泉上土堡,打通闽西与闽北的要道,使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年底,建立了坪埠、王桥等乡苏维埃政府,城市、龟山等革委会,县东南、西北办事处,从此在雪峰开始组建“归化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初,红军先后经明溪的盖洋、城关、瀚仙、沙溪、夏阳去打沙县国民党卢兴邦。不久,红七军团又以雪峰为依托,在铁岭、铜岭先后两次锤击国民党第十师和五十二师。1934年夏,闽赣省军区又在雪峰建立“归化军分区”,同国民党展开游击战。由于明溪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处于前沿,所以当时军民在革命战争中是团结的,艰苦奋战的。
1930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首次经明溪,有部分红军来雪峰狮窠、王桥等地宣传群众,当时,身居林深僻地的穷苦百姓长期受封建的统治,不了解红军,初见红军来到,都跑到深山林丛洞穴中躲藏起来,经红军宣传,建立贫农团组织,才逐渐团结在自己军队的周围,建立军民鱼水之情,拥军支前,参军参战。
1、红军做好群众工作:
宣传革命道理,“红军来了是要打倒土豪的,解放我们穷苦老百姓的。”红军每遇到老百姓,都劝他们不要跑,并把红军来的目的告诉他们。
2、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住在老百姓家的厅堂,没床铺,用门板当床铺睡,离开了把门板放在原来的地方,把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老百姓家里搞饭吃,也把锅头等炊事用具洗得干干净净;邱普文(贫农)把自己黄豆做的豆乳、豆酱送给红军吃,红军坚守群众纪律,不占穷苦老百姓一点东西,都按一定价格把钱算得一清二楚付给群众。江国太(贫农)、罗桃芳(佃中农)及其他老百姓也把家里种的辣椒,小白菜卖给红军。
3、红军和群众是一家。红军战士们看到百姓生活困难,把一部分饭菜送给穷苦的百姓吃,如吴连英(贫农)、邱普文(贫农)、陈钱英(贫农)、戴秀英(贫农)、江国太(贫农)、刘苟子(贫农)等家里的大人小孩。吴连英还帮助过红军补衣服,她家里穷,红军临走时还送给她一条五斤重的被子。戴秀英、林长妹也帮助红军洗衣服,做布草鞋,陈钱英帮助红军做豆腐、洗衣服。她还把自己做的豆腐挑到乡下卖,然后买了鸡煮给红军两个“吹号”的人吃。第二天红军要走了,她还把当晚做的油豆腐送给红军,红军临走时送给她一条毛毯。在短短的几月里,红军和群众打成一片,给明溪穷苦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二、工农红军赤卫队不愧于人民的伟大军队
1.白沙桥战斗
1934年1月,东方军攻克沙县胜利后,红军从敌人那里缴获了不少的武器弹药,歼灭了不少敌人。当红军撤回苏区时,国民党又从将乐方面来围攻,当时红军抢先到达雪峰。勇敢战斗的红军有几十位年轻小战士捷足先登架着机关枪守住白沙桥头,掩护我红军先头部队,当国民党中央军第十师某团一营,从将乐的浮溪洞追击红军,在距白沙桥头不远时,红军开枪射击,恰好击毙此营营长,敌军混乱起来,手忙脚乱地从坪埠后山头跑掉了。以后红军又组织兵力从盖洋常坪、洋龙一带进行包围过来,打的国民党丢盔弃甲。
2.西门城郊一捷
1932年一天午夜过后,由盖洋、画桥方向来的大刀会约有500多人,从罗翠欲包围红军,清早就出现于城西外猴子山下,红军做好了军事部署,当时在城西内的“夫人庙”和“上杭会馆”还关着些土豪。仅留部分战士看守这些土豪,其余百余人出城门迎战。红军战士们很快击溃了这些大刀会,在西北方附近的田畔上,击毙了两个大刀会徒,部分被打伤,其余的大刀会徒狼狈地逃跑了。
8月下旬,我红七军团撤退于宁化、清流一带,10月间宁清归东南游击队和各县的赤卫队,又在明溪积极活动,约有一年的时间。
当时,土豪、民团一探听红军、赤卫队来明溪,十分恐慌,四处逃跑,老百姓个个欢喜,红军和赤卫队来到明溪,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进行宣传工作,所到之处刷写标语:打倒出卖中国的国民党,拥护对日宣战的苏维埃,拥护真正抗日反帝的红军,反对强买民众的粮食,加入赤色工会,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国民党做成血堡垒,血工事;五十二师(卢兴邦)的弟兄们,请到红军来,发给路费,送你们回家;国民党弟兄们,你们是工农出身……打倒日本,打倒卖国贼蒋介石、卢兴邦;穷人不打穷人,群众不打群众,士兵不打士兵,打土豪分田地。不拉夫,不扰民,白军土兵来当红军等。
红军战士持着一面大红旗,上写:“招募自愿新兵”。当时,有许多穷苦的老百姓响应了红军的号召,参加红军闹革命。如城西叶勇庭、梁水木参加红军,1933年在宁化泉上打卢兴邦时光荣牺牲。李华子、廖福增参加红军,最后音讯不明。卢昆子,第一次参加红军,到江西打国民党,后负了伤回来。蔡福钦,第一次我红军来时,他就参加了红军,1933年随红军去打沙县国民党,在战斗中牺牲。
三、赤卫队在明溪的活动情况
红军、赤卫队一样和群众是鱼水关系。群众一经发动,就组织起来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县苏政府、城市革委会,东南、西北办事处,如雪峰乡东南办事处设于城东,赖水金任主席;农会主席朱新乾(大焦人),农会委员叶维书,农会代表有张古懂(龙湖人)。他们主要是夜里活动,配合工农赤卫队进行宣传工作,他们把当地的情况告诉赤卫队,哪几家是穷苦老百姓,哪些是土豪劣绅。如果是穷苦老百姓因生活贫苦要到外地买米时,东南办事处就给他们打一张过路“证明条”。县建立“土地委员会”,城东卢长富、江有能、周其富等人曾任委员。
城东三元村的陈清根,城西的邱普文是县工农赤卫队的队员。
赤卫队配合工农代表,抓土豪、斗劣绅,分土豪的家财,给土豪在政治上、经济上以极大的打击,扫倒土豪压迫穷人的威风,而且把没收土豪的财产分给穷苦老百姓,钱留做赤卫队的费用。
抓南山乡(上坊)一个土豪,没收其家财,李永禧家贫苦,上山砍柴火,后来在路上和赤卫队一起去了。
斗土豪,在雪峰下庙坪开群众大会,抓来土豪王斗妹、李招兰、晏秀珍。彻底扫除土豪的威风,赤卫队说:“我们穷苦老百姓联合起来,打倒土豪分田地”并且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衣服、猪肉、谷子等分给群众。李桃芳(贫农)分了5斤多的猪肉;江国太(贫农)分到2斤猪肉,盐2斤,牛肉2斤;刘苟子(贫农)分到银镯2副,猪肉4斤多,1条衣裙;伍华江分到1件衣服,2斤猪肉;吴广全(中农)分到棉袄1件,还有单衣、帽子、谷子60多斤,米10多斤,猪肉1斤多,盐半斤;蔡福钦家分到120多斤谷子,猪肉2斤,旧衣服3件;陈钱英分到2斤多猪肉;林长妹分到1床蚊帐,猪肉2斤多;凡到会的人都有分到,百姓都很高兴。
城东土豪有:李祖旺、卓积升(经商,开有“京果店、豆腐酒店、布店”等)、肖石生的老婆及赖继等人。城西土豪有:李本周、谢严辉(开京果店)、廖祖霜(开京果店)、廖达先(土地出租)及邹思良;这些土豪被我工农赤卫队抓起来,主要关在“武庙”、“夫人庙”、“上杭会馆”。当时红军代表有邱普文、陈清根等。红军依靠他们,让他们出主意,根据土豪的经济,要他交多少钱就多少钱,土豪如果不拿出来,就不放土豪出去,我赤卫队缴出土豪卓积升2000元光洋,李本周250元光洋,谢严辉120元光洋,廖达先250元光洋,邹思良250元光洋。
实行分土地、减租减息。
随着土地委员会的成立,进行了分田地活动。1933年7月间,正是稻子成熟的时期,红军和赤卫队就把土豪的土地(原来农民向他们租的)分给穷苦老百姓(自己种、自己收)。穷苦百姓个个欢喜。吴广家(中农)原租种赖应元的祖宗田四亩五分,可以收到1200多斤谷子,以往要缴800多斤谷子,这一年连一粒谷子也不要交了;同年又租赖寿周三亩地,那年租也不要交。李树萱(贫农)租蔡光斗(土豪)的土地可收900多斤谷子,这一年也不要交租了。李永禧租李祖江六亩多土地,可收2100多斤谷子,以前的年份要缴1700多斤的租,那年只交200多斤。范连生租赖老三两亩土地,可收成700多斤谷子,以前要交600多斤租,这年只交100多斤谷子。
李树萱、李树棋、李永禧、李永书等帮助县东南办事处的农民一起去收割土豪的稻子,凡有去帮助收稻子的,每人每天付给15斤谷子。
当地民团、大刀会、卢兴邦部等一探听我红军、工农赤卫队要来了,有的三更半夜就跑了,不敢和我工农赤卫队相碰。
不堪一击的卢兴邦。
1934年春,卢匪由永安经胡坊来雪峰,在大岭头一带活动,想来包围红军和赤卫队,当时我工农赤卫队200余人从南山、猴子山一带去追击,卢兴邦远远探听与我工农赤卫队接触了,就偷偷摸摸地放几枪跑掉了,不敢继续来雪峰。
大刀会在乡下尽干坏事,迫害我百姓。
1934年8月间,李xx、殷xx的老婆、水旺、水生及杨和5人到东南办事处打了一张过路条,要到清流林畲去买米,约十点钟到达县西北面狮窠,被盖洋画桥大刀会抓走了。说他们是红军侦探,是替红军买米的,在路上全被押于林家山,残酷地杀害。
1934年10月红军部队撤走后,我县苏政府工作人员受大刀会民团的摧残更为厉害。赖水金,曾任县革委会主席,后任县苏政府土地部长,东南办事处主席,积极和我红军、赤卫队配合工作。红军撤退后,被叶大增的民团杀害于东门外(现绿缘新村后山);朱新乾,农会主席,红军撤退后,回到家里被大刀会杀害;张古懂,农会代表,赤卫队撤退后,被大刀会杀害;陈清根,红军代表,红军撤退后,被叶大增的民团抓去,后来在白沙桥被民团用刺刀刺死;戴炳南,红军代表,红军撤退后,被严明汉民团副团长亲自用野藤条把他绑在城门口,然后用梭标刺了三十多刀,光荣牺牲;张大兴的伯父,红军代表,赤卫队撤退后,被地主恶霸叶大增民团抓去,在西门城外被杀害;陈钱英,卖豆腐的,因做豆腐卖给红军,国民党把她家里200多斤米挑走了,棉被被抢去2床,柴火也被挑光,还被白军打了一枪。
鳌龙乡苏维埃简况
林华东
鳌龙乡,1933年秋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我县老苏区之一,它在当时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打击敌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老苏区人民又热情支持闽西北游击纵队在这里开展革命斗争。归化鳌龙是闽西与闽北联系之咽喉。它北与泰宁龙安、建宁均口相邻,南与宁化泉上相靠,西与枫溪区(当时称华枫乡)相接壤。全乡有大小自然村60个,722户,1760多人。
1931年11月,红三军团就从建宁均口、蕉坑一带来到鳌龙乡。1932年3月7日,红军又二进鳌龙乡开辟工作区。这一次,红军是从建宁均口经乌石瑕和泰宁龙安经岩坑汇进鳌龙,并分驻夏坊皇楼庙一带。红军组成工作队,分别在鳌坑、夏坊、龙坑、苧畲、新地(新建)、高洋等自然村宣传发动群众,如某部指导员潘义寿带领红军战士深入夏坊进行宣传发动,帮助组织村农会、少先队、赤卫队。1932年冬,建立乡红色政权鳌龙乡革委会。到1933年春,夏坊、鳌坑、苧畲等村相继成立村苏维埃政府;鳌坑村苏维埃政府:主席李狗汝、兰老三;龙苧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夏芹旺、夏踊庭,委员夏新秀、夏家其等人;夏坊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周振发、李炳和,委员李水才、邓云生、周运发、周甘民、李发旺、王全发、周根旺等人;新地源村苏维埃政府:主席李进和。
经过各级群众团体的选举,在夏坊村皇楼庙召开乡代表大会,于1933年秋正式成立了鳌龙乡苏维埃政府,由范东狗、周老赖、王全发、周景林、李水才、周景波等9人任委员,先后担任乡苏维埃主席的是范东狗(1932年),周老赖(1933年)。红军在这里主要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团组织;扩大武装等等。周老赖曾和红军李德光等同志到新地源听取村主席李进和的工作汇报,到高洋村与彭加福一起了解情况、研究工作,到苧畲、鳌坑检查土地分配情况。当时乡贫农团、赤卫队员在乡苏维埃干部的带领下,斗争了鳌龙乡地主李进煌和李文模等人,没收了被霸占的谷子一千多担,还有土地、耕牛和农具等。
1933年4月上旬和6月10日,鳌龙乡苏维埃政府曾两度遭受反动民团围攻,周老赖等乡、村苏维埃干部,李其勋等群众惨遭杀害。为恢复苏区,宁清归分区部队曾配合我县独立营和乡赤卫队,在鳌龙乡鳌坑村与国民党团匪激战,击毙民团分队长夏仕水和李昌仔等2人,敌兵多人,缴获步枪4支,打垮了国民党的进犯,并挑回敌人禁运苏区的食盐3000多斤,这就是当时有名的鳌坑战斗。
1933年冬,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泰宁等县城相继失守,这时,为牵制阻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进攻,泰宁县委和县委机关最后从龙安撤到归化县鳌坑。原泰宁县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钟国楚和军事部长兼游击队长池义标,曾在鳌龙乡,以鳌坑为中心,领导泰宁龙安和归化鳌坑、夏坊和苧畲这一大片区乡开展了革命活动。当时的闽赣省军区归化军分区(即第一军分区)机关也曾一度在夏坊、苧畲歼灭进犯的敌人。鳌龙乡人民在鳌龙区委书记谭成章的领导下,为巩固与发展苏区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从事漫长艰苦的游击战争。1934年夏,归化全县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在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对苏区人民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鳌龙乡各村庄也同样遭受摧残。国民党在苧畲村设立临时团防局,驻有武装,对附近村庄无不蹂躏。国民党对苏区大肆抢杀烧掠,鳌龙乡当时被抢去耕牛10多条,猪32头,粮食23600多担,银元760多块,铺盖16床,铁锅27口,犁耙10架,油菜仔30多斤,黄豆30多斤,其他农具、家具数不清。苧畲村被国民党团匪杀害的干部7人,被摧残至死的群众14人,逼迫外逃他乡数十人,房屋烧毁净光。乡苏维埃干部夏芹旺,一家5口人,被捕杀害3人,被迫出卖小女孩1个,另被索去银元240多块,被烧毁房屋6间,还有抢走其他农家具。鳌龙乡受摧残的乡村35个,其中较严重的3个,被杀害20多人,绝灭213户,被抓壮丁60多人,被抓去妇女数人,被逼逃亡外乡30多人,受折磨病亡干部14人,被逼出卖出嫁的有120多人。
明溪县重点革命老区乡镇——盖洋镇
林华东
盖洋位于明溪县西北部,东与明溪城关乡和瀚仙镇相连,南和清流县林畲乡毗邻,西与宁化县泉上镇及明溪夏坊乡接壤,北和将乐县和泰宁县交界。辖区内总面积355平方公里,1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为4.98万亩,总人口为2.15万人。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常年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定购数分别占全县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强,素有“明溪粮仓”之称。
盖洋镇是省定革命老区重点乡镇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曾多次进入盖洋镇境内。1930年元月16日上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从清流县林畲进入盖洋境内,路经林家山、张地、村内、画桥、葫芦形、张良和雷西等地去宁化。
1931年夏,在红军的帮助下,盖洋建立“盖洋区革命委员会”和盖洋、画桥、大洋、常坪、城岚、温地等乡革委会,以及区乡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当时《福建民国日报》载:“西北区如大陂、常坪、白叶、鳌坑、夏坊、枫溪……一带,大小200余里,无一片净土”。同年冬,盖洋建立“区中心中共支部”,隶属“县西北(区)办事处党总支委员会”。盖洋乡革委会主席范祥文,画桥乡革委会主席彭春福,贫农团主席罗新芹等。1933年冬,盖洋区成立苏维埃政府。1931—1934年,红军在建立中央苏区红色政权、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等斗争中,曾多次路经盖洋镇的姜坊、白岚、白叶、湾内、桂林、林地、画桥、大坑、大洋等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除主力红军部队外,红军游击队曾多次在盖洋镇进行革命活动。1933年7月,彭德怀率东方军入盖洋,解放明溪全县。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和中央军。1934年11月后,闽赣省红军独立17、18团和军分区地方部队经常进入常坪、陇西山、盖洋、水口、白叶、白岚和大陂等地坚持游击战争。
1949年8月,明溪县城工部地下党组织负责入彭生香亲自到盖洋、画桥、葫芦形、村头等村设立联络点,规劝转化国民党明溪县西北大队李继尧等头目和区长等军政要员投诚起义。同年10月24日,明溪全县和平解放。
盖洋人民坚持革命斗争至全国解放的曲折道路上,洒满了许多革命先烈的鲜血。思源思进,人民群众对先烈崇敬不已。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盖洋地区的战斗数十次。较大的战斗有1930年1月的西瓜墩战斗;1931年5月初城隍桥战斗;1933年7月初盖洋桥战斗;1934年初盖竹洋岭边战斗;1934年4月上旬,常坪战斗和杨地战斗等。
盖洋人民历来有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1931年有盖洋大坑曾兆兴、温地李三桃等青年180多人参加红军,1933年扩大红军运动,盖洋、划桥、大洋、常坪等乡苏干部和赤卫队800多人整团加入地方红军,在追剿边境敌人的战斗中大部分牺牲,其他的至今杳无音讯。盖洋人民踊跃为红军、游击队带路、送消息、站岗放哨,送盐、送粮食和蔬菜、生猪等,慰问人民子弟兵,军民鱼水情深。
盖洋镇人民素来以勤劳勇敢著称,尤其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历代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事例。有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县建立党组织,向家乡人民宣传进步思想,参加革命战争的盖洋籍青年、革命烈士邱文澜。更有继承先辈的遗愿的邱惠莲等一大批优秀盖洋儿女为明溪的土地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而洒尽一腔热血……
枫溪苏区红军战斗史
明溪县枫溪乡(即归化县华枫乡、邓珩乡)在土地革命时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在党的领导、红军部队配合下枫溪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的道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13日至1935年6月11日,红军先后在枫溪本点的石寮栋、南窠嵊、张家祠和官坊的大排、华山的河明桥,小珩的青山排同国民党军队、民团、大刀会团匪进行了6次的激烈战斗。
石寮栋包围战
1930年11月上旬,红军从建宁、泰宁和宁化等地来往枫溪。1931年5月,红军以枫溪为工作区,开展筹款、建立赤卫队、贫农团等活动,组织乡临时红色政权。1932年春,宁清归地方红军独立团在团长邱国元、政委范世英的带领下,在枫溪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当时,红军身穿灰色军装,头戴八角红星帽,小腿缠着脚绑,穿着布草鞋,背着米袋,腰系手榴弹,扛着“汉阳造”或“湖北造”长枪,200多人进驻归化的华枫乡。他们驻扎在枫溪的石寮栋。
枫溪的白军反动团匪(保卫团70余人),11月14日上午9时,由枫溪里地的谌熊辉指挥,从枫溪的街上出发,当他们走到枫溪的瑕上时,就遇上了红军。谌熊辉一见红军,就急忙下令:“卧倒”!保卫团就横七竖八扒在枫溪瑕上的田里,朝红军开了几枪。20多位红军也隐蔽在一丘田的后面,也朝民团开了几枪。红军“乓乓”打了一阵后,就往石寮栋的山脚下退却,民团以为红军初到这里,人地生疏,不敢恋战,向后败退。这时民团头子谌熊辉站了起来,驳壳枪一指,大声喊到:“弟兄们,冲呀!”有几位民团站起来,向前冲了十几步,其他的还是卧在那里。谌熊辉骂道:“他妈的,你们还不快冲!”有一个团丁,也是枫溪里地人,姓谌,名叫金玉猴牯。他大声喊道:“怕什么,红军被我们打败了,我们冲过去缴枪呀!”被他这么一喊,民团们又爬起来,往前冲了20多米。红军看见他们冲过来,又朝他们开了几枪,打起的泥土溅在他们身上,吓得金玉猴牯屁滚尿流,他们又退了10多米。其实,红军已设下包围民团的计策。谌熊辉见红军没有冲过来,他壮了一下胆子,把70多个民团集合起来,列成阵式,猫着身子,一步一步向石寮栋逼进。红军边打边向石寮栋撤。民团们以为红军要逃跑,就齐声嚷道:“赤匪,投降吧!缴枪不杀。”可是红军还是边打边退。民团们以为胜利在望,眼看可以缴到红军的枪,割下红军的头,好到明溪请功。民团们拚命往石寮栋的山上爬,朝山上开枪。
有一位老奸巨猾的团丁,绰号叫做“尿杓壳”的说道:“我们要注意,怕红军从背面包围我们。”一说完,谌熊辉往背后一看,果然发现有红军,另有20多位红军从石寮栋转战黄树坑,从分水垇(枫溪去华山的亭子处)的小路包抄过来;另有10多位红军穿着便衣,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从张玉塘背方向冲来;另有10多位红军从张家垅包围过来,对保卫团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红军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迂回战术的计策,准备一鼓作气,来一个“开门红”,打击反动的团匪,在枫溪站住脚,扩大对归化的影响,建立和巩固根据地。
可是,狡猾的保卫团,意识到自己中计,又被“尿杓壳”这么一提醒,红军真的从三路包围过来。民团们脑袋象淋了一桶冷水,清醒过来了。指挥官谌熊辉大喊一声:“快跑,红军包围过来了。”说时迟,那时快,70多个乌合之众的民团听到喊声,心里一惊,脑袋嗡的一响,就象中了铳的山猪,唏哩哗啦,从山上滚将下来,抱头鼠窜,没命地逃跑。可是,往华山方向有红军,往小珩方向有红军,退下枫溪街上方向又有红军。他们第一次同红军交火,没想到红军这么厉害,这么有计策。那时,“保安团”也不顾一切了,10个人跳进枫溪的溪水里,象落汤鸡,拚命往邓家方向的程木坑跑。红军吹了冲锋号,追赶着民团。民团连滚带爬,死命要逃出红军的包围圈。
嗖嗖的枪声响彻在枫溪的上空,几十位红军追赶着国民党的保卫团。当追赶到枫溪榨油厂的地方,民团就丢掉10多支枪,个个吓得要死,怕得要命,谌熊辉也不顾一切,保住自己的狗命要紧,拚命喊:“顶住!顶住!”金玉猴牯回头一望,看一看红军究竟有多少,当他头转向后面看时,一颗子弹打进了金玉猴股的脑袋,鲜血喷溢,脑浆直流。保卫团看见自己的人被打死,就更加害怕,个个如丧家之犬,抱头鼠窜,一阵风就逃到邓家、熊地。红军也追到邓家石示(音ji)头的水口。
这次战斗,从上午9时打到12时,历时3个小时,红军打了一次胜仗,为红军能在明溪的枫溪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
后来枫溪人民对这次战斗编了一首顺口溜,赞扬这次战斗打得好:
红军初到华枫乡,
石寮栋上摆战场。
迂回包围白匪兵,
金玉猴牯见阎王。
南窠嵊追击战
1932年4月5日早晨5时左右,天刚麻麻亮,由江西石城的白匪军刘总指挥、清流的白匪军罗连辉大队长和归化盖洋的大刀会头子罗隆升的带领和指挥下,纠集宁化、清流、泰宁、建宁、归化五县(当时叫做五县联防)的白军、民团和大刀会400多人,进犯驻守在明溪县枫溪南窠的宁清归地方红军独立团(枫溪的群众叫他们为红军二五团)。
当日早晨,天没亮,四百多白军团匪悄悄地从枫溪的出山口进入枫溪的圩坪上。刘总指挥首先派了3名团丁从枫溪街上(今枫溪供销社农资门市部处),猫着身子,爬上小路,企图先摸掉我红军的岗哨,然后袭击驻守在南窠的红军独立五团。
当第一个团丁在半山摸到我红军岗哨,将我红军战士抱住的时候,红军哨兵张良顺朝天开了一枪,并用力一摔,把摸哨的团丁摔在地上,红军哨兵就从灌木丛中迅速转移了。
在南窠的红军听到枪响,知有敌情,迅速把事先准备好的衣服、帽子挂在树上,装成假人,而红军埋伏在草丛中,戒备起来,准备袭击敌人。
而五县联防的白匪军,听到枪响,知道被红军哨兵发现。因此,决定全部冲上南窠嵊袭击红军。可是,冲到南寮嵊时,只见前面草丛中好象站着几十个“红军”,他们就朝这些“红军”开枪。他们再仔细一看,是假人。他们知道中了红军的计,就乱开枪。
枪声一响,埋伏在草丛中的五团团长邱国元一声令下,红军从暗处向明处的团匪开枪,当场打死白军2人,打伤11人。号声哒哒,红军发起了冲锋。枪声、喊声大作。五县联防的匪军,知道中了红军的埋伏,就不顾一切,拖着两具尸体和11名受伤的白军,边打边退,向小珩方向的甘家岭(马岭峡的高山)溃逃。红军也追击到甘家岭的山腰上。这次战斗历时1小时40分钟,以我红军胜利,五县联防的白军失败告终。此后枫溪人民赞扬道:
红军战斗南窠嵊,
树穿军装布疑阵。
伏军四起强追赶,
击溃五县联防兵。
张家祠保卫战
明溪县枫溪乡有一座张家祠(现在枫溪小学),1930年11月至1935年6月,红军在枫溪活动。当时华枫乡苏维埃政府就设在这里,它成为红军在枫溪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道理的指挥部。
1932年4月15日上午9时,夏坊新建村的李德标(排长)和华枫乡小雅村的张代南(副排长),带领夏坊、石珩(小珩)、枫溪、官坊的大刀会、保卫团80余人分三路攻打枫溪红军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张家祠。
一路约有10余人,埋伏在门前山(枫溪小学对面山上);另一路10多人,从黄岭背(枫溪中学后山),火力瞄准红军指挥部;又一路60余人由李德标、张代南带队,冲到枫溪街桥头。他们端着“湖北造”的长枪和几支土枪,弯着身子,一步一步走到张家祠的左侧,朝张家祠开枪。
这里红军住着一个连。当日清晨大部分红军已去华山、棠地和水茜游击,因此仅有4名红军在祠堂里。可是,民团和大刀会不知虚实,不知祠堂里有多少红军,他们不敢冲进张家祠,只是朝红军驻地开枪。
张家祠是枫溪红军的指挥部,工事坚固,四周都是围墙,并安装了墙洞、弹眼、隙望窗。在张家祠里可以观看外面敌人的行动,而外面的民团、大刀会却看不见里面的红军。在门口还用箩筐、麻袋装满砂石,堆成了坚固的堡垒,伪保卫团是很难攻进红军的驻地的。
李德标、张代南反动武装朝张家祠开了一阵枪,没有发现红军赶出来,就把头一晃,衣服一撩,大喊一声:“弟兄们,冲呀!”20多个民团、大刀会就冲到张家祠门口。祠堂里的红军看得清楚,擒贼先擒王,准星一瞄,“嗖”的一枪,红军的子弹穿过李德标的大腿。李德标惨叫一声:“救命呀。”拐了几步,鲜血直流。几个亡命之徒,飞上前去,把他拖到街边桥头。李德标一中弹,吓得其他的喽罗们屁滚尿流。红军战士又是一枪,子弹穿过张代南的帽子。吓得张代南两只脚直发抖。
在门前山和黄岭背的民团、大刀会,发现没有几个红军,他们又朝红军驻地开枪。从华山回来的十几名红军,在赤头岭(枫溪碉堡山上)听到枪响,火速赶来,朝着门前山和黄岭背的匪兵射击。子弹在枫溪上空嗖嗖地飞着。张家祠的红军听到自己的队伍回来了,也都冲了出来,两路夹击,追赶民团、大刀会,一直追到邓家窠和张家垅。打了一次以少胜多的保卫战。后来枫溪人民歌颂红军道:
枫溪红军是好汉,
以少胜多真勇敢。
一枪打中李德标,
苏区政府稳如山。
官坊大排拚搏战
1934年2月4日,国民党反动匪军又向苏区反扑。当时国民党第七团、泉上伪大队、宁清归各路团匪、刀匪2000多人,从泉上进犯枫溪的中央主力红军。
红军探明国民党匪军向枫溪官坊进犯,令红军某部配合泉上、禾口和枫溪的赤卫队一千多人到官坊大排寒婆亭(官坊去泉下岩岭的亭子处)迎战。
红军发现白军后,迅速埋伏在大排寒婆亭两侧山上。国民党反动白军也从山顶窜下来,双方开火对打,打得非常激烈,枪声、土炮声响成一片。
红军要冲上岭顶打退白军的进攻,可是,岭顶被白军的机关枪封住了,几次冲锋都未能成功。白军在山顶,红军在山下,从地势来说,对红军是非常不利的。但是,红军同国民党兵开展了肉搏战,阻击了国民党兵的三次进攻。直至下午1时10分结束,历时6个小时。
这次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打死国民党兵60多人,打伤不计其数。我红军战士邱求得、陈大云等人光荣牺牲,受伤多人。
经过6个小时的战斗,双方弹尽,国民党匪兵同民团退回泉上。红军某部退回枫溪小雅村,并向张举庭等群众借粮,随后回枫溪,过邓家往建宁。另一部分红军回泉下豪亨,过水茜,退回棠地。红军又在棠地遇到范良能的保卫团,后面国民党白军又追到棠地,双方又开展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有伤亡。红军又转战泰宁、建宁。有《西江月》一首赞扬这次战斗:
一千红军出击,
二千白兵窜犯。
枪炮轰轰连天响,
枫溪大排战斗。
我军英勇无比,
个个拚搏冲锋。
白军尸体遍山野,
此战威振四方。
华山河明桥阻击战
1934年5月17日,华山反动民团头子余传芳带领几十个团丁在华山河明桥伏击从宁化庙前回明溪枫溪的红军。
当70多名红军从庙前回枫溪,走到华山河明桥头时,余传芳民团埋伏在桥头的一门“长龙”、一门“九节鞭”(土大炮)装上红硝、耙齿、铁砂,突然向红军开炮,打死红军3人,打伤6人,红军张连长也光荣牺牲。
红军进行顽强的反击,向余传芳的民团开枪,阻击反动团匪的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民团被打败了,余传芳的土大炮“长龙”、“九节鞭”被红军缴获。
红军战士将张连长等3位光荣牺牲的红军抬回枫溪。战士们做了花圈,枪上插上红旗,胸前戴着白花,在枫溪街上召开追悼大会。然后,庄穆地出葬,将红军烈士遗体埋葬在枫溪瑕上大沙坝上。1974年枫溪乡在枫溪石示下堂建红军烈士墓,将他们的忠骨迁入墓地,悼念红军烈士英灵。
枫溪小珩塘背包围战
1935年3月9日上午红军闽赣游击队自建宁焦坑袭击明溪夏坊后,第二天早晨,配合枫溪的红军二五团袭击枫溪小珩、青山排。枫溪铲共义勇队一队长邱任衡和地主曾启炳带领反动民团、大刀会40多人,躲在小珩乡的塘背村。那里只有一座房子,左右是田垅,前后是竹林,他们认为躲在那里保险,东面能过山背茶花栋到泉上,南面能过枫树窠到枫溪,西面能退到夏坊,北面能走龙骨背到鳌坑。
当民团大刀会清早起来洗脸时,发现几十名红军从四面包围塘背村。说时迟,那时快,10多名红军把房子的大门围住。枫溪铲共义勇队队长邱任衡非常狡猾,把1支手枪,100多个银元丢到大门口的地上,先冲进去的几名红军由于经验不足,忙于拣枪、拾银元交公,又不知里面的虚实,没有把后门围住。而民团、大刀会地形熟悉,并早有戒备。当红军冲进大厅时,民团大刀会从后山的竹林里逃到寒坑垅;而邱任衡穿上一件便衣,围着一块布过山背的大瑶垅从枫树窠逃回枫溪。红军追击到枫溪,击毙铲共头子邱任衡的母亲和地主曾启炳,俘虏数人,缴获步枪1支,手枪1支,“良民证”60多张。红军又经茶新、里地、小珩去建宁、泰宁。红军走后,枫溪人民留下四句顺口溜:
红军游击战斗忙,
小珩击败“铲共团”。
“声东击西”战术多,
枫溪苏区美名扬。
(张金龙口述张长河整理)
枫溪苏区妇女革命概况
张长河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明溪县华枫乡和小珩乡都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这里开展革命道理宣传,帮助地方培养地方干部,建立地方武装,扩大红军队伍,保卫苏区,打土豪,分田地和肃清团匪的革命斗争。
在那如火如荼的斗争中,枫溪妇女也同男人一样,投身于革命。1932年华枫乡成立了妇女会组织,妇女会代表余富清。
自1930年11月至1935年6月份,枫溪先归中共福建省闽西苏区管理,后属闽赣省的工作区。这里设有红军指挥部、后勤医院和无线电通信站。宁清归军分区独立七师的二五团在这里发动群众,帮助地方苏维埃选举工作,建立苏维埃政府。还先后进行过枫溪的石寮栋、南窠寨、张家祠、官坊的大排、华山的河明桥、小珩的青山排的六次战斗。枫溪曾成为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独立第七师、闽赣归化分区工作和战斗的中心点。
1932年7月17日,《中共闽粤赣苏区党第二次全省大会党的建设问题决议》中指出:“加强对青年妇女运动的领导在组织上建立正确的党团关系”。《决议》又指示“在革命战争当中劳动妇女表现有伟大的作用,党必须打破忽视妇女运动的取消观念,领导妇女为实现她们利益而斗争,吸收妇女参加各种群众组织,努力去建立劳动妇女代表会议的工作。”枫溪苏维埃政府和二五团指挥部根据这一指示,发动妇女投入火热的斗争。
当时驻扎在枫溪张家祠的独立七师的二五团女兵班7位女战士,配合苏维埃政府的干部,深入到枫溪各家各户向妇女们宣传《决议》精神,讲解“男女平等”、“妇女自由”、“妇女解放”的道理。开始,妇女们有些害怕,担心红军抓她们。后来发现红军为穷人办事,不会伤害人民群众。于是,妇女们就同红军接近。女战士们拿了《平民课本》、《工农歌》、《汀雷》教她们读书识字,唱“韭菜开花一条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等革命歌曲。讲“打地主分田地,穷人要翻身”的革命道理,使苏区的妇女们提高对红军的认识。尽管那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常常以“窝匪”、“济匪”、“通匪”的罪名迫害为红军办事的群众。但经过红军教育的妇女们主动参加革命活动。红军女宣传员和苏维埃干部,通过对妇女的单线联系,积极筹备在枫溪召开妇女代表大会。但因反动民团的破坏,在那种“日红夜白”,“参加红军连扫帚都要过刀”的情况下,妇女群众大会未能开成。苏维埃政府只能深入各个村落,广泛发动妇女参加支援红军的活动。1932年,红军工作队到小珩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开展小珩的妇女工作,使许多妇女都受到了教育。其中女青年吴华珠、张珠云接受了红军的革命道理,积极投身于革命。她们学习了红军送给的《青年团读本》和传单等,提高了认识,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参加苏维埃的训练班,扩大赤少队,发动妇女们剪掉髻子,留文明的短头发,学唱红军歌,同红军一起到田里进行分土地,插分田牌子,替红军砻谷、舂米、磨豆腐,烧火煮饭,替红军站岗放哨,向红军提供民团、大刀会活动的情报,还带领红军二五团进入深山,搜捕、包围小珩民团头子邱耀元在山里临时建立的指挥部,烧毁他们的房子,造成民团、大刀会的恐慌。为了革命到底,吴华珠、张珠云两位女青年光荣地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红军战士,跟随红军队伍,转战四方。
在枫溪各个乡村的妇女都默默地为红军办事,如:枫溪村的黄禄香当时刚生孩子,尽管做月子需人照料,仍然动员丈夫运送受伤的一个红军营长到汀州红军医院,自己还在家里护理受伤的红军战土。红军战士临走时,送给她一套衣服,还有蛋、肉和10块银元。柳兰招曾经7次替红军和乡苏维埃政府送信到里地、茶新、邓家坪和华山给苏维埃政府的干部谌火生、余良福等人。曾宝珠日夜跟随红军女战士守卫设在她家的无线电电台,并为她们洗衣服做饭。枫溪的吴彩金、邱世英、余福清,小珩的邱彩云、邱金香、曾淑清,山背村的吴毛女、黄连香等人替红军打草鞋、做草布鞋、挑粮食、送猪肉、做饭、补衣服、送信、带路。曾宝珠还机智地以走娘家、挑猪菜冲破敌人的封锁,帮红军带回紧缺的食盐等物资。据不完全统计,枫溪苏区有48位妇女帮助红军筹款,有的还主动募捐,借谷子,担负侦察、站岗、放哨、带路、送情报;护送伤员,警戒敌人破坏;替红军砻谷、舂米、筛米、烧火、煮饭、洗菜、磨豆腐、洗衣、做鞋、补衣服等。
朱德率领的部队到达枫溪时,枫溪街上大部分在家的妇女和男人一起打开店门,让出床铺、床板、门板供红军住宿,让出锅灶给红军做饭。枫溪苏区人民同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3年5月17日,红军二五团张连长带领17名战士从宁化庙前回枫溪时,在华山河明桥受到反动民团余传芳团丁的袭击,张连长同两名战士光荣牺牲。战士们把红军遗体安放在枫溪街上,在枪上插着红旗,胸前戴着白花,召开追悼会。噩耗传来,枫溪苏区的男女老少,无不放声大哭。黄禄香、王山香、曾梅香、曾宝珠等做上小白花,插在头上,点燃蜡烛和明香,跪在地上哭号抽泣。柳兰招悲痛地说:“张连长,我们再也见不到您了。没想到,你们的鲜血会流在枫溪的土地上。你们安息吧!我们每年清明节会为你们扫墓、烧香。”战士们和男女老少都去送葬。当时埋葬在枫溪坂上,后迁枫溪石示下堂红军烈士墓,红军战士在枫溪光荣牺牲,枫溪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由于白军、民团、大刀会的疯狂反扑,这里的红军和苏维埃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但有苏区人民的支持,使这块红色的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4年,朱德同志命令闽赣军区“第一步应肃清……空溪(枫溪)一带的刀匪后,转到空溪以东地域进行第二步肃清刀匪”的指示。从朱德的命令可以看出当时枫溪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和斗争的艰巨性。朱德对独立七师的命令后,二五团在枫溪更加活跃,枫溪的广大群众在支援红军中更加积极。战斗也更加激烈。在妇女和赤卫队的配合下,红军在枫溪击溃民团、大刀会几个营,获得一次次胜利。枫溪妇女在支援红军,发展和巩固苏维埃政权中做出了贡献,初步实现了《中共闽粤赣苏区党第二次全省大会党的建设问题决议》中指出的“在革命战争中发挥妇女伟大作用”的精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枫溪苏区妇女的革命业绩是一束永不凋谢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