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毛竹,一把柴刀,一个木桩,在别人眼里,是极为普通的材料,可对于夏坊乡新建村聋哑夫妇李绍清和李文兰来说,却成为编织各具特色精美的纯手工竹艺品和脱贫增收的“宝贝”。在精准扶贫的帮助下,夫妇俩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竹艺品走出山村,走向全国各地。他们究竟是如何做的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记者来到李绍清和李文兰家时,他们正在忙着编织竹艺品。他们制作的竹艺品与众不同,在家门口摆放着一个矮木桩,是李文兰用来制作竹艺品的模具。竹艺品做成后,采用虎杖的根和竹艺品一起放到锅里煮,保证竹条的韧性。 李绍清和李文兰虽然身患先天性聋哑,是夏坊乡精准扶贫户之一,但是他们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去年,乡挂包帮扶责任人发现夫妻俩人热爱竹艺品,有制作的天赋,且有一定的基础,就引导他们发展竹艺品,增加收入。并将客户建议要求转达给李文兰,改进制作工艺,提高市场单品卖价。同时,乡干部还通过介绍观鸟爱好者、客商购买,以及互联网平台销售,协助解决竹艺品销售问题。 夫妻俩制作竹艺品分工明确,李绍清负责砍毛竹和挖虎杖,李文兰则在家破竹篾、制作加工竹艺品。李绍清是砍毛竹能手,需要毛竹时,就到后山自家的毛竹山砍。制作中,李文兰破竹篾,削竹条,编竹艺品,每一道程序,她都格外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也显示出娴熟的编织技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李文兰和李绍清夫妇通过双手的努力,在2017年成功脱贫。 由于李文兰制作的竹篮、竹篓、竹筐、斗笠等竹艺品造型美观且实用,每个竹艺品售价在20-200元之间。去年,李文兰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竹艺品,仅此一项年收入达3000多元。今年,他们的竹艺品在乡里帮扶责任人的引荐下,还进驻了京东中国特产·明溪县扶贫馆线下体验馆,准备通过电商,让山村的生态竹艺品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