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紫云台,是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的紫云村,紫云是紫云台的省称。因紫云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土地平旷,时常紫气缭绕,故称紫云台。据说“紫云”这个村名,是宋末文天祥护驾西行途经时为均峰寺题匾“显盖紫云”而得名的。紫云村主要村落杨坊、罗坊、张坊的人家,分别系宋代大儒杨时、罗从彦、张载的后裔,一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同时,由于紫云村地势险要且良田较多,历代常被农民起义军或匪盗占据,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斗。明代邓茂七起义失败后,余部在紫云的大山中坚守了20余年,明代文学家宗臣也率军上紫云征剿过广东流寇。因此,紫云村古迹丰富。 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有去紫云,村中、山上的古宅、古碑、古桥、古道、古寺、古树以及张坊山上的古岩画(古文字)等古迹,都曾看过。前段时间,紫云罗坊人、立雪书院紫云院院长罗志明告诉我,他在紫云的深山里发现了两座规模很大的古城堡,有人认为是闽王王审知留下的。我听了十分兴奋,总想身临其地,一睹为快。 暮春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又一次来到紫云。正巧罗志明没有外出,便请他带路去看看新发现的古城堡。从紫云到古城堡来回需三个小时,若从三明岩前镇走则近多了。小车在罗坊通往骆驼坑的沙土路上颠簸了约五里后,我们两人沿着过去紫云通往岩前的老路步行。这条老路多年无人行走了,一路铺满了落叶。走了约莫一公里,看到山北一片百余亩的荒田里,有农夫驾着拖拉机在开荒耕田。罗志明说:“他们就是我雇来的,我准备在这里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生态水稻。” 山脚下发现一片宅基地,石基犹存,一块相当厚的石柱础遗落在草丛中,很明显过去这里建有一幢房子。从这里上山都是石头铺砌的小路,沿着陡峻的石径攀登约200米,一道两米多高的石墙映入眼帘,墙中有石门——古城堡到了! 从石门进入,可以看到四周的石墙严严实实地围着一片宽阔的山地,这片山地呈“船”型,总面积目测有15亩左右,三面建有石门。“船”中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木,有的树木粗达四五十公分,地上不时能发现几块青砖。站在石墙上俯瞰,石墙外围高的地段达四米多高,显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然,这还不能够称为古城堡,但称古山寨肯定没问题。罗志明听村里老人说,山寨清朝时还有许多人家居住,我想,应该是为了躲避和抵御匪寇,村民才不得已搬到山上暂居的,否则挑米挑水上山多费劲啊! 罗志明说,后面那座山上还有一个更险峻的山寨。我们沿着陡峭的小路下山又上山,气喘吁吁中,看到高大的石墙间有一个狭窄的石门,仅容一个人进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座山门还有一个奇观,门顶上耸立着一棵大树,树根顽强地钻入石门两边的石缝深处,成为天然的门顶。这个山寨虽然面积只有前面山寨一半左右,但更为险要,石墙普遍更高,而且西面的外墙几乎是高达十多米的悬崖峭壁,任凭再凶狠的匪寇前来,这一面也用不着派人防守。站在荒废的古寨中,我不由心生感慨:比起先人来,我们这几代人何其幸运!不仅不用躲到高山上保命,而且丰衣足食,闲暇时还能来这里寻古探幽…… 感慨之后便是思忖:这两座规模宏大的古寨始建于什么年代?是谁建造的?说王审知初入闽时建造缺乏根据,王审知入闽走的不是闽西北这条线路,这支疲惫之师一路行军,在福建没有发生大的战斗,没有必要、没有时间来建这两个大寨。当地村民建造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没有这个能力,同时每个村落都已建有山寨或土堡。我推测,这两个大寨极有可能是邓茂七的部队建造的。 古代到过紫云的较大部队有三支,但南宋末文天祥的部队只是路过,明嘉靖间广东流寇在紫云也只待了数日。宗臣《九月西征记》写得很清楚:“而余督数百骑径趋归化,至白莲驿,则贼已遁紫云台矣……余以是夜驰至,檄其邑兵五百、粤兵二百付李丞、苏簿及丰从事驰之紫云,兵急不及餐,而余取邑父老米三十石,令健儿数十肩随之。贼是时已据紫云数日,延平卫使刘周率其众与贼战,贼佯败,众逐之,贼伏起环战,遂杀我兵数十人。已乃闻归化兵至,辄惊走。”而邓茂七的部队却在紫云驻扎了20余年。当时未置归化县(今明溪县),明溪地域分属宁化、清流、将乐、沙县,紫云就分属清流归下里和沙县沙阳里,清流和沙县又分属汀州府和延平府,而府、县边界地带是最有利于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地方,也是战斗频发的地方。明景泰元年(1450),邓茂七起义被朝廷大军镇压,但仍有残军在紫云长期坚守。明探花、太常寺少卿林文《初建归化县记》:“曩沙、尤邓寇作乱,四方之民皆胁从之党。大军征剿之余,胁从尚不能格心向化。遭岁歉,相率劫财物、焚室庐、掠子女,良善被其害。时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吴公璘,会同都、布、按三司,以汀郡二守程熙素得民心者,委诣紫云台,抚字之至,则寇闻而悦,悉皆格心来降。”《汀州府志·名宦》载:“程熙,徽州人,成化间以乡荐领郡丞。归化紫云台有盗数千,往来剽掠。熙单骑抵营,晓以国法,皆解散去。”程熙于成化间(1465~1487)任汀州府同知,从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起义爆发算起,起义军在紫云驻扎了20余年,“有盗数千”说明了军队之多。因此,只有邓茂七的大部队才有能力、有时间、有必要建造这两个大寨。 从古寨返回骆驼坑,一路都是令人陶醉的美景。山上古树森森,老藤似巨蟒紧紧缠绕着树干,涧中奇石磊磊,涧水清清。有一段一公里多的古道保存完好,走过这段所有木桥都开始朽坏的古道,能看到两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瀑布,瀑布之下都有前人用石头砌筑的水潭,可以看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其中第二个瀑布落差有20米左右,过去溪水没有被截流到水电站,瀑布水量大,水声轰鸣,当地人称之为“雷公打石”,瀑布右上方的岩石上还有一个天然的大洞,亦是奇观。这条古道,“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都曾走过。杨时之孙杨彦迁居紫云台时,杨时才60多岁,他享年83,按常理,一二十年间去紫云台看望孙子应该不止一次。罗从彦在紫云“筑室山中”研究理学达8年之久,李侗为罗从彦理学的传人,他们更是频繁往返于此,留下深深足迹。这里距岩前万寿岩(旧名黄杨岩)和翠云岩不到十里,朱熹赴任同安县主簿前在翠云书院“居数月”,期间去紫云游览,追寻师傅、师祖踪迹,是很自然的事情。明进士、南京户部尚书林泮《归化县乡贤名宦祠记》:“盖龟山产兴善里,豫章产沙阳里,得龟山之传,延平学于豫章,晦庵学于延平,尝往返此地,又为讲道之乡也。”紫云骆驼坑与岩前交界的那座山名“朱山”,当地人说就是为纪念朱熹而命名的。 罗志明说,这一带候鸟特多,每年10月份,一种不知名称的白色大鸟几百上千只聚集在这里,或栖或飞,白花花的一片,是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美景。快到骆驼坑时,我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发现溪边岩石上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文字,但由于石碑风化严重,只有“桥碑”等几个字依稀可辨。我想,此处位于骆驼坑的水尾,从前应建有水尾桥,碑上刻的内容应是建桥相关事宜。因骆驼坑地处偏僻,十多年前就无人居住了。 藏在紫云山水间的古迹肯定还有不少。如,罗从彦当年“筑室山中”,后人建的罗仲素先生祠,具体地点在哪?又如,杨坊《宏农杨氏族谱》记载“八景”中的“插溪鳌柱”“隔岸狮峰”又在哪?罗志明说他要在紫云的深山里继续寻找,相信他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廖康标) |